试论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
作者: 杨银权 周海军[摘 要]地方院校的历史学专业承载了服务地方的使命,对该区域文化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历史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从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理论建设、实践建设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试论在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如何实现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有我新”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018-04
在国家和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社会精神文化内涵建设的驱动下,在新高考模式“3+1+2”的影响下,历史学迎来了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与此同时,历史学建设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推动着地方院校的历史学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人才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在保持历史学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地方的现实需要,如何在结合通史教材的基础上彰显特色、发展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而向一流专业迈进,这是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
历史学作为一门长线学科,其专业建设,尤其是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必须要做好自我定位和顶层设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一)厘清定位,明确思想
专业建设需要明确“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及重要性。“双一流”建设既是大学的需要,又是国家的需要[1]。由此可知,“双一流”建设不只是大学的发展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整体需求。可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其根本目的在于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立足点是国家战略需求[2]。对高校来说,积极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支持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战略的客观需要。正因如此,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要厘清定位,在落实“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具体而言,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例如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想,全面贯彻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思想。其次,专业建设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要求等。再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秉承教育为人、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最后,对地方院校来说,专业建设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能满足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立足当地,辐射全国
进行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要找到当地特有的文化发展优势。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宝鸡市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周秦文化、青铜文化是宝鸡文化发展的名片。而占据地理优势的宝鸡文理学院,应该加大对周秦文化、青铜文化的研究和投入。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为依托,着重理论、实践特色和研究平台建设。理论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历史学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在之前单一的周秦研究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周秦文化选讲、周秦文化专题等。在实践特色建设上,主要持续开展周礼文化系列历史剧的编排和演出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历史学专业成立了以周礼文化研究为主题的专业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开展以笄礼、冠礼、拜师礼等为主题的演出,进行历史剧的真实还原和再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实践能力。从研究平台建设来看,历史学专业承担着“周秦伦理与现代价值研究中心”“周礼文化研究与保护”两个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任务,加强了研究成果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转化落实,力图彰显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于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理论建设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挖掘特色素材
专业建设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而有关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大学的专业建设首先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着手,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计划的总纲,不仅明确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而且细化了每个学期的课程开设计划及对应的学分构成,囊括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分布与安排,是大学生学习的科学规划与实施总章。因此,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专业建设,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开始实施,教学等相关活动就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进行,不得随意改动,不得因人开课、停课。因此,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修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体现地方院校的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涉及对该专业的历史传统、区域优势、学科特色的挖掘与整理,因此,必须明确特色内涵、做好自我定位等。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学界的研究颇多。例如,办学特色并不是商业竞争中的人无我有,并不等同于填补学科专业的空白,并不意味着只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化的关键在于同样的事情,我们能做得更好[3]。可见,特色并非“人无我有”,而应该是“人有我新”“人新我精”[4]。与此同时,各地区丰富的、不同特点的文化遗存、历史遗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给地方院校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和建设素材。因此,挖掘特色专业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在专业建设中“通过培育特色专业,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把建设特色专业作为实现办学个性化、增强学校生命力的重要举措”[4]。与此类似的观点很多,可以说,专业建设一定要聚焦优势、聚焦特色、彰显特色,做强自己的特色、彰显自己的特色。因为特色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的优势,能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特色专业就是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对特色专业来说,只有先在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找到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和落脚点[5]。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而特色专业的确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己既有优势及潜能,有选择、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凝练特色。
(二)发挥优势,明确定位
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要发挥其优势,找准定位。例如,对地处陕西关中的宝鸡市来说,周秦文化、青铜文化等无疑是区域文化的优势所在,因此,作为地处宝鸡市的宝鸡文理学院,在历史学专业建设方面,要以周秦文化、青铜文化等为总抓手,突出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增强历史学专业建设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
第一,完善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与发展背景下、在“双万计划”的现实推动下,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作为学校招生最早的专业之一,必须紧跟地方社会的客观需求和时代发展步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学校和学院要有明确的制度要求和规定,要开展两年为一个周期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这是为了让人才培养方案能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革新的需求。在最新版(2022版)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设置上,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切实体现出了“人有我精”的特色思想,着重开展了周秦文化传统、周秦文化精髓、周礼文化实践教学,力图将周秦文化专业特色与师范专业训练相结合,进而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更精、更优、更能适应区域社会发展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明确定位,厘清建设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准定位、厘清目标是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进一步明确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依托宝鸡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三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确定了“熟读典籍厚基础、深研理论增能力、参加实践长阅历、勇于科研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了“厚基础、精理论、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历史学专业建设着重强调周秦文化特色,突出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强调历史知识与教学技能并重,提出融学术性与师范性于一体的目标定位。
三、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建设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创新驱动理念要求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传统人文学科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与时俱进。因此,在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实践环节的落实等都必须体现特色、优势、创新思维与理念。而将这些内容贯穿具体的实践环节,从实践中去检验成效无疑是衡量专业建设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标准。
(一)研学参观,反馈教学
专业建设必须将理念落到实处,而实践教学无疑是落实专业建设理念的有效途径。以陕西为例,其作为历史文化名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使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陕西的历史遗迹、历史遗产、历史建筑、历史人物较多,而且分布非常广泛。陕西不仅有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而且有其故居——司马迁祠。在专业实践方面,历史学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追忆史学家。陕西这片土地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这些都可以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实践的基地。除这些古代的历史人物外,还有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秦始皇兵马俑等。从大明宫、西安城墙,到明清科考贡院里展示的蝇头小楷考卷等,从大唐秦王陵、法门寺、乾陵等历史建筑到基于历史史实而创作的大唐文化实景演出——大唐不夜城,从何尊到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彰显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因此,充分结合这些历史文化开展研学是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抓手。
(二)开辟第二课堂,丰富教学资源
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实践建设,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应该开辟第二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教学与实践基地,开辟第二课堂。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努力打造以周秦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定期地通过校园活动日来展示周秦文化的特有魅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为历史学专业学生举办讲座。与此同时,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还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大唐秦王陵博物馆等合作,通过实践考察、专业见习、参与志愿者讲解服务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对当地文化精髓的学习。这些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宝鸡文理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史学知识,使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在实际中。
四、结语
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承载了服务地方的使命。要推动历史学专业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整体布局。这就要求历史学专业负责人要集思广益、广泛调研,做好上至人才培养方案、下到具体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机制,使教育各环节扎实有序实施。二是地方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建设要从明确指导思想、厘清目标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有效实施教学等方面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服务地方需求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目标,从而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实现内涵式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眭依凡.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9):1-8.
[2] 杨兴林.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J].江苏高教,2016(2):40-43.
[3] 李立国.“双一流”背景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7(4):4-9.
[4] 曲家惠,程秀莲.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3):30-31.
[5] 廖祥忠,谭笑.“一流专业”群:争创“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9):43-45.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