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支持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韦明耀 刘晓红 唐媚

[摘 要]新高考对高中生规划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高中生生涯适应力较低、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不足、社会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支持不够等困境,阻碍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实。基于此,文章提出高校应通过拓展沉浸式职业体验、与高中学校共同研发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与多方联动搭建全方位的生涯教育协同发展体系等方式,推动落实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生;高校;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111-05

新高考背景下国内高中教育变革朝愈加自主的方向发展,对于高中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能力提出了挑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高中生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合理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生的专业选择和成长成才意义非凡。这就需要聚集社会各方资源,学校、高校、家庭、社会协调育人、共同探索,帮助高中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每一步。

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生涯规划教育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知己知彼——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质等个性化的信息;认识专业、行业和职业。高中生在知己知彼,提升升学考试成绩的同时,摒弃做“分数的袋囊”和“知识的奴隶”,关注自身内在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实现,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进而明晰学业规划、专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之间的密切联系,精准定位自身发展,把被动人生转为持续生长的主动人生,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和理想的追求者,实现人生价值目标,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

从家校协同育人角度看,家校合作利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地。家长作为高中生的第一监护人,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深度沟通和相互了解。学校教师有意识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利于精准把握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家校两者应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基于“衡外情、量己力”原则精准把脉,发掘高中生职业发展潜力,避免实用主义,助其找到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从高中教育内涵发展角度看,生涯规划教育给高中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反思教育的本质,重拾教育初衷,以灵活的教育方式培养有幸福感的学生。于高中学校而言,新高考模式的推行,可引领全体师生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同时倒逼学校构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可让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走进校园,促使学校打破机械的教育方式,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为构建和谐幸福的校园文化提供新思路。

从教育改革、社会发展角度看,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必然会制约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反之,良好的、科学规范的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效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保障。生涯规划教育是衔接高中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桥梁、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能促使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以人终身发展的视角审视当下的生涯规划。

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看,加强高中生涯规划指导,为高中生指明成长成才的方向,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深入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引导高中生找准定位,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党和国家发展之中,主动担当,把自己打造为“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广西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参照杜灵敏、罗露、何秋玥、贾敏、张琼等同领域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编制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调查问卷,并选取刚刚走完高中生涯阶段、驻邕2所高校的大一新生(生源地为广西)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问卷调查,涉及近20个专业2023级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有748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748份。本研究还选择南宁市若干所高中的师生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西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高中生生涯适应力较低、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不足、社会对生涯规划教育缺乏足够支持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生生涯适应力较低

新高考模式的实施,要求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前置,但是对于当前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的高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各类型职业的了解有限,也不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关于高中阶段学生对社会上职业分类了解情况的调查显示:表示“了解”或“很了解”的学生仅占39.03%,有高达57.35%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甚至有3.6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虽然高中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获取有关职业规划信息,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有55.75%的高中生表示对大学的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不太了解”,16.84%的高中生对自己将来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表示不太清楚甚至完全不清楚,说明不少高中生对自身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还缺乏足够认识。

(二)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不足

当前广西大部分高中学校未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而是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活动课和主题班会课中,虽然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和落实,但也大大降低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实际效果。调研结果显示,仅有31.68%的学生表示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68.32%的学生表示应从实践途径获取生涯规划知识。另外,仅有39.71%学生对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认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一般”的则高达49.06%,11.23%的学生则表示不满意。

(三)社会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支持不够

关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授课教师情况的调研显示,有50.53%的学生表示由班主任讲授,有14.97%的学生表示由科任教师来讲授,还有5.35%和2.81%的学生表示由心理教师和校外人士来讲授,仅有18.32%的学生表示由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讲授,8.02%的学生表示无人讲授。这说明当前广西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严重缺乏。虽然学校层面和教师们都意识到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受限于专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缺乏和兼职生涯规划教育教师自身在生涯规划意识、生涯规划知识储备、生涯规划教育资讯搜集、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多数高中学校只能采取讲座培训和主题班会宣讲等形式,由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根据自身知识积累与经验,给予学生一些选择科目、志愿填报等方面的常识普及。此外,由于没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生家长和学校均没有给予生涯规划教育足够的支持,以至于部分高中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三、高校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支持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高校应结合高中应对新高考需求,整合自身资源,建立高校与高中的资源对接与共享机制,既满足高中学校需求,又使高校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还能扩大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基于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功能定位、课程、师资、实践基地等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高中学校育人工作过程中,助推高中与大学阶段的教育贯通培养,形成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合力。

(一)高校应多措并举拓展沉浸式职业体验,努力提升高中学生生涯适应力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理应将人才培养工作前置到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高校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术氛围、创新文化等独特优势,能为各类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高质量的平台和资源,能为高中生提供最真实的生涯规划教育对话窗口,因此应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高校应积极向高中生开放校园,组织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参观大学校园,全方位感受大学氛围,唤醒生涯规划意识。邀请业界名人、优秀校友进校开设职业认知和学业指导领域等系列生涯规划教育主题讲座,与高中生分享其人生经历,帮助高中生认识多种行业与职业,认识自我,明晰学业观和职业观。

二是高校可利用多类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中生提供丰富的职业引导沟通渠道。组织高中生寒暑假到高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职场见习与体验,了解相应工作的性质、内容、职业环境、运转流程和行业特征等,从而获得真切的职业感受,提升高中生自我职业发展理念。

三是高校应充分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作用,通过朋辈互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各个专业在校大学生向高中生介绍所在专业的基本情况、自身成长经历和发展规划,让高中生提早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学会更好地规划学业。大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联系高中生,带领高中生深入社团或社区锻炼,进行职业模拟,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发展自我,培养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高校应与高中学校共同研发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高校具有覆盖社会各领域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有能力有资源引导高中学校建立起分年级、分主题、递进式的生涯教育课程,并依据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阶段性特点和任务构建螺旋运行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高校要鼓励负责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高校教师到高中学校开设生涯规划教育选修课,引导高中生建立生涯规划意识,帮助高中生了解自己,评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提高自我胜任力和掌控能力,为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可让他们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了解未来职业领域和岗位信息。

二是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家长资源、优秀大学生资源、校友资源、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助力高中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未来职业方向,引导高中学生在个体兴趣特长、职业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的三重目标下,慎重思考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大学,提高选考科目与大学专业学习需要的耦合度。

三是高校应引领高中学校构建以高中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路径,涵盖分阶段、有不同侧重点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比如可以按年级设定分阶段目标:高一年级开设生涯通识课程,侧重生涯唤醒和生涯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学会选科选考;高二年级侧重生涯选择,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并明确未来职业、大学专业目标;高三年级则侧重生涯行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生涯责任,确定并实现高考目标,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

(三)高校应主动与高中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搭建全方位的生涯教育协同发展体系

高中与大学协同育人,不仅能发挥高中教育阶段的基础性作用,还能提升大学教育阶段的强化性作用,打破“高中教育围绕高考为主,大学教育围绕就业为主”的藩篱,将双方的教育重心聚焦于人才培养及全面发展,既符合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与利益趋势,又顺应教育一体化的科学逻辑。

一是高校要加强与高中学校的教育衔接,组织专业团队积极主动深入高中校园,通过专业推介、知识讲座等形式,向高中学生宣传普及高校的专业改革、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知识等。

二是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招生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考试院的联系,收集汇总历年高考志愿填报、高校招生录取等信息,为家长和学生、生涯教育指导教师、任课教师提供及时而准确的考试政策信息解读和咨询答疑。

三是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链接,通过家长资源、校友资源、校企合作基地、社区资源等为高中学生生涯教育提供丰富的供给。

四是高校应建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支持系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努力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五是高校应自觉承担“创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这一教育目标与社会责任,会同高中学校建立长期规划、有机衔接、贯彻学生成长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主动探索高校与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发展路径,包括构建一体化职业生涯教育制度体系、贯穿连通式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体验式职业生涯教育实践体系、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体系等。

(四)高校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助力解决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短板问题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在人才、科技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高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着力为推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方面,高校可以发挥自身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助力解决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一是高校应利用自身具有各类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师资团队优势,定期到高中学校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同时积极发动高校知名校友、优秀在校学生、校企合作的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等人力资源,组建高校对高中学校生涯规划辅导师资团队,弥补高中学校生涯指导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向高中学生传递最接地气、对接社会需求的职业信息。二是从供给侧解决高中生涯教育规划教师短缺问题。高校在对接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摸底调查高中学校的职业生涯师资情况,根据现实需要调整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发展指导或者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师范专业的课程计划。师范院校在充分了解高中学校生涯规划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在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内容,加强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三是设立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制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培训制度,对高中学校承担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任务的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生涯教育培训;加强对高中学校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成为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的师资培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