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马李亚

[摘 要]持续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肩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任。学科竞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探讨了学科竞赛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层面的积极作用与意义,并提出了高校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参加学科竞赛的几点思考,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竞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131-04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地方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因此,培养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更应主动承担起培养此类人才的重任。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的关注和重视。学科竞赛是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成果为载体的科研实践活动,它要求大学生运用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并创造出创新性作品[1]。相较于那些未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竞赛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更能快速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挑战。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那些在创新竞赛活动中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学生,他们的就业或深造质量较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或高校研究生导师的欢迎[2]。

一、学科竞赛对高校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常规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3]。根据《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和《安徽省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A、B类项目列表(2019年版)》可知,学科竞赛通常由国家部委、教育部、学会、赛事组委会以及高校等多种类型的单位主办,涵盖了大多数的学科专业类型,适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参加。随着学科竞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对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科竞赛对学生成才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表明,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与未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多数的学科竞赛项目不仅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着重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竞赛项目,对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是解决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科竞赛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获得奖项,参赛学生必须更加专注和团结。尤其是在高级别的学科竞赛中,竞争对手不再只是来自本校,而是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优秀学生。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同时也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00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家长也非常重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这些学生虽然个人能力都很出色,但往往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可能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除了少数的学科竞赛项目要求个人提交作品,大多数的学科竞赛项目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每年高校毕业生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学科竞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参加完学科竞赛项目后,学生能够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此外,目前的学科竞赛项目中有很多创新创业类的顶尖赛事,学生通过参加这类赛事,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参加创业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优秀的学科竞赛项目获得投资创业的机会。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创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二)学科竞赛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1.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专业素养和教师实施具体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实践不仅来源于第一课堂教学,还来源于包括学科竞赛在内的第二课堂[4]。学科竞赛的选题大多来自真实的相关行业问题,很多项目都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在指导学科竞赛时,教师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授专业知识,并利用学科竞赛案例作为课堂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实际问题不是仅仅涉及单个学科专业,而是需要多个学科的教师协作解决。参加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协作能力,为后续科研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例如,建筑设计竞赛项目不仅涉及土木工程和建筑成本的内容,还涉及周边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校教师有较多的科研成果需要转化,但往往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教师不仅可以展示科研成果,吸引投资者关注,还可以根据评委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科研成果,为后续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打下基础。相比于教师自己寻找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更倾向于从高级别赛事获奖项目中挑选投资项目。例如,每年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国家金奖项目,都是备受投资者青睐的优秀项目。

(三)学科竞赛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影响

1.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相比于“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普遍较低,特别是在跨地区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中学生和家长往往对地方高校缺乏了解,而学科竞赛是衡量高校排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获奖多的高校可以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学风建设,形成良好学风。例如,部分地方高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中表现突出,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这有利于招生时吸引学生和家长选择,从而招录到更优秀的生源,形成人才培养的正向反馈,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后续发展。

2.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不同类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对应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5]。参加和组织学科竞赛有利于高校针对竞赛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通过学科竞赛发现实践教学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真正地做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地方政府和高校的重要任务。参加过学科竞赛并获奖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就业表现,让家长和用人单位都满意。

二、基于学科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学科竞赛,不断调整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随着地方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如何利用好学科竞赛项目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积极承办重大学科竞赛,主动布局学科竞赛

1.积极申请承办省级重大学科竞赛

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对学科竞赛重视程度逐渐增强,制订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以提高学生和教师参加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奖率。尽管这些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高校师生参赛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科竞赛的竞争程度。如果长期下去,可能会降低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因此,地方高校应提前规划,并主动布局学科竞赛赛事,积极申请承办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还可以在校园内营造竞赛的氛围。

2.鼓励特色或优势专业开发新的学科竞赛项目

根据《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可知,一些学科专业高级别的竞赛较少,不利于学生参与相关竞赛。同时,各类竞赛参赛门槛较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预选赛才能晋级至更高级别的比赛,被淘汰的学生便与竞赛无缘,这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6],也不利于学校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鼓励特色或优势专业开发新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项目,并扩大新赛事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高校参与竞争,为未来申报成为省级及以上高级别竞赛项目奠定良好基础。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学科竞赛项目

目前,虽然每所高校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大多数实习基地仅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参与和申报学科竞赛项目。在设计学科竞赛项目时,应根据企业所存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来设计,可设计类似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产业赛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增进校企合作。

4.加大与其他高校学科竞赛项目的合作力度

目前,虽然不同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在学科竞赛项目上已有不少合作,但是高校之间对学科竞赛项目的合作却较为少见。与其他高校共同参加学科竞赛项目更有利于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培养。由于不同高校的学术风格和思考方式各异,加强与其他高校在学科竞赛项目上的合作,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学科竞赛传承

1.学生传承

地方高校参赛的主力军通常是大二和大三学期的学生,他们通常是通过社团的学长学姐和专业授课教师接触比赛,往往要到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才有机会参加比赛。考虑到学生在大学可能会面临不知所措和迷茫的问题,高校应在新生入学时,从理科、文科、艺术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选拔人才,进行额外的竞赛培训(见图1)。通过持续的选拔和培训,组建优秀的参赛队伍,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专注于某些竞赛项目,打造出学科竞赛的品牌效应。

2.指导教师传承

学科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关键作用。“名师出高徒”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都强调了指导教师的重要性。因此,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通过对比近几年某些项目的学科竞赛获奖名单,可以发现部分教师连续几年指导的学生在专业赛事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学校应该培养一批在不同赛事中的 “金师”,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吸引优秀教师组成指导团队,通过优秀指导教师的“传帮带”形式,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3.学院传承

相较于学校政策的鼓励和考核,学院氛围对学科竞赛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学院是学科竞赛项目最有力的支持者。一些文科学院可能认为自身适合参加的赛事类型较少,导致其获奖数量不如理科学院,然而研究发现,某些文科学院的获奖数量并不逊于理科学院。这些学院通过专注于专业赛事并传承下去,增加学生参与度。因此,不断优化学院对学科竞赛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4.赛事传承

许多学科竞赛项目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因此学校应该选择一批赛事,组织教师和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深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后期获奖数量也会不断增加。

(三)搭建有利于学科竞赛的平台

1.线上平台的搭建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官方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微博等,定期发布竞赛信息和教师、学生获奖情况,以营造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并扩大其影响力。同时做好报名和获奖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学科竞赛氛围,并提高学科竞赛的参与率。

2.线下平台的搭建

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竞赛沙龙和展演活动,制定竞赛活动计划,并邀请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责任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其培养经费有限。因此,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发展壮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地方高校应重视学科竞赛,营造学科竞赛氛围,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并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但也要警惕个别赛事“为赛而赛”的趋势,注重比赛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亚娜,金丽馥,毛罕平.学科竞赛中大学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104-114.

[2] 侯建华,陈少平,陈锟,等.大学生学科竞赛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19-22.

[3] 薛永兵.大学生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37):3-6.

[4] 何春保,倪春林,李庚英,等.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0):23-26.

[5] 陈临强,赵春鱼,赵燕,等.理工类大学生竞赛发展生态及治理优化:基于2012—2019年状态数据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67-72.

[6] 崔娟娟,陈万培.独立学院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6):80-82.

[责任编辑:梁金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