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内蕴逻辑、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

作者: 靳大力

[收稿日期:2024-01-07

作者简介:靳大力(1983-),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治理,党史党建。E-mail:[email protected]]

摘      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国建设对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有明确的要求。运用国家形象理论,分析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内蕴逻辑:提升“客观源像”与改善“主观印象”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强种强国”目标下“土洋体育”同构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体育救国、体育兴国、体育大国的发展历程,正在向体育强国迈进。基于理论与历史分析,提出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5条路径:一是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夯实中国国家形象体育之维;二是提升体育传播能力,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三是加大体育外交力度,厚植中国国家形象民意基础;四是打造明星项目和明星运动员,凝练国家形象符号;五是开展危机管理,有效应对损害形象的危机事件。

关  键  词:体育文化;国家形象;体育传播;体育外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3-0001-06

The inherent logic,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actical path of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rough sports

JIN Dali1,2

(1.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Beijing 100061,China;

2.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national ima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ding sporting state poses requirements for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sports. Using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mag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herent logic of sports in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namely that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unifying“ the objective source” and improving “the subjective impression”, 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unifying “local and foreign sport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history of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rough sports undergone several stages of sports saving the country, sports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and sports magnifying the country, and now is becoming a leading sporting state.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ory and history, it proposes five path for sports to build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e first i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sports and solidify the dimens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sports; the second i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ports communication and tell the story of Chinese sports well; the third is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sports diplomacy and cultivate the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e fourth is to create star projects and star athletes and to condensing national image symbols; the fifth is to carry out crisis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ly respond to crisis events that damages the national image.

Keywords: sports culture;national image;sports communication;spots diplomacy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四场开闭幕式精彩纷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终,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1]。近代以来,体育为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实践主题,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国际交流。“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问题”[2],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体育与国家形象构建引起学者关注。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体育的超民族、超国界、超意识形态特点,围绕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赛事和竞技体育,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塑造和传播。总体来说,学界对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达成了重要性共识,但理论研究还不多、系统性不强。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体育强国建设进入新征程的当下,研究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内蕴逻辑、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从整体上形成对这一论题的科学认识和整体把握,对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体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内蕴逻辑

1.1  国家形象的多维探究

国家形象是“包括对内的本国公众和对外的国际公众对一国在整体上和具体的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上的定位、认知与评价”[3]。

基于信息论、传播学等理论,国家形象的构建机理可以遵循“塑造—传播—接收”的逻辑展开。在塑造环节,据社会同一性理论,人们会自然地偏爱“内群体”而排斥“外群体”,即形象塑造国倾向于塑造本国的正面形象和他国的负面形象,一国的国家形象是“是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4]。在传播环节,受时空相隔、文化差异等限制,国内外受众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把握国家形象。据此,有学者指出,媒体与专家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5]。在接收环节,接收者接收信息后,基于自身以往的认知视野,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形成对一国的印象。在国际传播中,西方以其话语霸权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等的差异,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着时常被误读甚至故意歪曲的情况。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还没有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困境。

体育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被誉为世界性语言,对内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对外交流互动、改善关系。与国家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等相比,体育对国家形象构建有特殊优势,可以缓解其他方面的负面舆论,对冲负面形象。

1.2  提升“客观源像”与改善“主观印象”的统一

体育与政治、经济、生态等多重维度一起,共同构成国家形象。基于对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的动员和整合,体育又增强了国家形象的传播力。也就是说,体育既是国家形象的组成之维,又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之器,实现了提升“客观源像”与改善“主观印象”的统一。

体育作为国家形象的组成,从国民个体与社会集体两个层面提升国家“客观源像”。体育塑造身心健康的国民形象。马克思指出:“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6]在国际视野看,“国家形象写在公民脸上”[7]。运动延缓衰老已经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获得证实。第5次国民体质监测发现参加体育锻炼者的体质好于同性别、同年龄的不参加体育锻炼者。体育运动对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对增强自信、锤炼意志具有显著效果。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彼此之间合作、竞争,就规则、行为、结果等信息交流,有效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体育塑造繁荣强盛的社会形象。美国学者蒂姆·西斯克说:“一个社会在体育方面的成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结构运行良好。如果一个社会在体育方面十分出色的话,这个社会在管理整个社会方面也会相当出色。”[8]在此语境中,体育是国家形象的象征。1964年日本成功举办奥运会,成为日本复兴崛起的里程碑,向世界展示了从战败废墟中恢复的国家形象。

“客观源像”一经确定,改善“主观印象”,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关键。贝罗传播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通道和受播者,在受播者不变的情况下,体育实现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通道的动员和整合。传播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如“自我”与“他者”、“官方”与“民间”等。研究发现,外媒对中国报道时,相较于政治、生态等议题,文化体育议题的正面报道最多,负面报道最少[9]。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与传播实效正相关,即关于一国的信息越充足,越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的传播实效。体育媒介事件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国际赛事,形成国家形象“展示/观看”的场域。这个场域中,不仅竞技体育成为传播内容,东道主国家的经济实力及文化特色、各参赛国家运动员的衣着言行等都有可能被聚焦、放大。体育常常能够跨越障碍建立传播通道。在传统交流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体育以其政治色彩弱而政治功能强的特征,担任交流的“先行官”,为国家形象的信息传播开辟通道,培育持友好态度受播者。2010年南非国际足联世界杯让非洲特色喇叭“嗡嗡祖拉”名闻天下。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朝鲜运动员老款跑鞋、没有护腕等被媒体关注并解读,折射出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具有拼搏精神的朝鲜国家形象。

1.3  “强种强国”目标下“土洋体育”的同构

19世纪中叶以来,诸多有识之士历经探索,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论断。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体育在碰撞中走向融合。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从开端就被赋予重塑国家形象的使命。

武术是“土体育”的主要代表。武术蕴涵的尚武崇德传统与时代强烈的强国强种主题交相呼应,承担起强壮国民身体、提振民族精神、重塑国家形象的责任,代表国人从传统中寻求强国强种良方的努力。中国武术在晚清和民国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武术史上最为繁盛的一个黄金阶段”[10]。在民间话语中,大量擂台比武的实践和故事广泛传播。身强力壮的西洋拳师态度傲慢的出场,中国武师擂台比武大胜西洋拳师,并宣教中国武术技击背后之“道”。中国武师个体的胜利,隐喻地表达了中华民族之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大刀队”取得抗日大捷,在民族危亡的语境下,比武演变为战争,中国大刀战胜日本刺刀,彰显了民族的自强不息,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武术进行梳理”[11],促进“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以1936年中国武术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为标志,武术借鉴吸收西方体育特点,走向国际体育舞台。目前,武术已作为中国形象文化符号活跃在国际体育赛场,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基于《奥林匹克宪章》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让体育具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展示国家实力的功能。“在过去100年里,中国人对西方体育运动的兴趣主要是由一种建立现代国家身份的集体渴望来推动的,也就是说为了救国、为了脱掉中国'东亚病夫'帽子,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受威胁”[12]。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中摸索现代化道路的国人,迫切需要以国际体育赛事确立现代国家身份。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粉碎了“伪满洲国”企图借奥运会获得国际社会承认的阴谋。1952年新中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表达了作为主权国家参与国际赛事合法性和唯一性的立场。为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在1958—1979年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1984年许海峰代表中国获得奥运首金后,中国逐步走上了奥运会金牌榜第一梯队,“升国旗”“奏国歌”鼓舞了国人,也赢得了声誉。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后,北京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100多年来,中国奥运之路从20世纪初“还有我”的屈辱呐喊,走向2008年“我是谁”的苦心解释,在2022年展示了“一起向未来”的自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