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引发的思考
作者: 张晓林 白洋摘 要:从主题比较、逻辑关系、论证过程和学科发展路径层面对《非学科化》一文的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商榷,厘清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化与“非学科”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化的重要标志,而《非学科化》一文的立论源于校外培训的体育范畴,学校体育与校外培训中的体育存在本质差异。推动学校体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精准把握体育学科发展方向,着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科治理能力,积极推动体育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提升学校体育以体育人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以体育人;体育学科;非学科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5-0010-06
The reflection on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aused by the non-discipline
——A discussion with the author of the non-discipline with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bstract: From the path aspects with subject comparison, logical relation, argumentation process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viewpoint from "non-discipline", and then makes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ipline" and "non-discipline" of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in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iscipline" on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article "non-disciplinary" belongs to the sports category of off-campus training, and actually, there ar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off-campus training. A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ports discipline,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disciplin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ross-integration among sports discipline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oth in specific detail and practical effect.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non-discipline
新时代党和政府持续颁布了多项事关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不仅深化了学校体育的改革进程,同时也引发许多体育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学校体育研究,谱写以体育人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主旋律的宏伟蓝图。2024年1月在《体育学刊》第1期发表的《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的生成逻辑、现实审视与路径探寻》一文(以下简称《非学科化》)所阐述的学校体育回归以体育人教育本质[1],对进一步思考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价值,但其所提出的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育人方式的路径探寻则有待进一步商榷。基于对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问题的讨论,本研究将进一步从主题比较、逻辑关系、论证过程、学科发展路径层面与《非学科化》一文进行商榷,以期为纾解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困囿,探寻发展路径,更好促进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非学科化》一文所指体育与学校体育存在本质差异
1.1 《非学科化》中的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内涵本质不同
《非学科化》一文在解读国家政策文件时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将校外培训管理文件中的体育作为审视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的支撑性论证,把“非学科”化中的体育纳入学校体育范畴,进而造成两者概念的混淆。从历史溯源上,《非学科化》一文忽略了体育学科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内涵,是对“学科”化的历史回溯、发展态势、学科定位等方面的粗略解读;从时代内涵上,《非学科化》一文浅谈了学校体育的底层逻辑与顶层思维,缺少对以体育人政策环境与教育环境的深层理解。
从“学科”化与“非学科”化的历史溯源来看,人类教育理论经历了由综合化走向“学科”化的过程,“学科”化的诞生既是一种知识分类与生产分工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科建制化的历史产物,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经验、固有形态等“唯学科”或“被学科”化倾向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由此衍生出“跨学科”“超学科”以及“非学科”化等新的概念以寻求学科发展局限性或滞后性的破解之道。因此,回到体育学科层面可切身理解与区分学校体育与“非学科”化中的体育内涵,即学校体育是立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为更好地拓宽体育学科知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引入“非学科”化来弥补与突破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思想桎梏与发展短板。
从学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时代内涵出发,《非学科化》一文两处立论源点均取自校外培训管理文件,第一份文件是2021年由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其内容强调将体育校外培训列为“非学科”类[2],而《非学科化》一文却借以该文件里的非学科类体育培训指代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另一份文件是,2022年由教育部等十三家部门颁布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所提出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是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化问题给予指导性建议[3],在“双减”政策下更好推动学生体育艺术能力的提升,却被《非学科化》一文借以论证“‘非学科类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从政策层面来讲,“双减”已明确规定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那么将校外培训的“非学科”类作为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类转化的生成逻辑是否妥当?从学校层面来讲,校外培训机构中的体育与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存在本质差异,两者的实施对象、发展目标与功能价值等也显著不同。
1.2 《非学科化》中的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应用场景各异
“非学科”化中的体育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补充,学校体育是校外体育培训“非学科”化建设的合理向标[4]。只有明晰二者的应用场景才能更好地厘清“非学科”化中的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协同逻辑。
首先,“非学科”化中的体育与学校体育所涉及的对象与环境不同。教育部发布的两份校外培训类管理文件,皆是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学校体育以体育人是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前者是对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规范通知,后者是对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体育发展的系统教育。2024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8条强调“学科类校外培训人员应具备教师资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应具备相应专业资质”[5]。若依照《非学科化》一文的逻辑,可以将具有相应专业资质而无教师资格的校外培训人员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系统,这显然与当下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资格证的管理制度相悖。
其次,校外体育培训中的服务对象是少部分具有一定需求的、自愿的、采用付费购买服务的体育学习者,而学校体育以体育人是针对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全体在校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科”化育人逻辑在于解决立足学校体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从满足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化需求出发来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总抓手。而“非学科”化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在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基础上,增加课后实践、体育锻炼与艺术活动等非学科类培训时间和机会,其培训内容或项目与学校体育课程或升学、考试无关。
因此,二者在应用场景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标定位、内容设置与实施方式上,前者是基于学科内部发展实现五育融合与知识领域的整合,进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后者更倾向于立足学科外部来加深受教育者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高。
2 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化与“非学科”化的逻辑关系
2.1 “非学科”化是学校体育“学科”化发展的有益补充
《非学科化》一文虽能正确认识到“学科”化的促成价值,但放大了“非学科”化的功能表现。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这是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而《非学科化》一文认为“长期‘学科’化倾向造成了学校体育价值异化”“轻视了学生本体感受与个性化发展并常常伴随功利化倾向”,上述观点忽视了“学科”化发展所受到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同时误解了当前“学科”化的促成价值和“非学科”化的逻辑关系。
首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的共同思想遵循,是促进体育学科认同、加强学科建设所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面对现阶段学校体育所呈现的课程技术化、知识体系化和教学程序化等特征,“非学科”化的提出与实施有效填补了学校体育“学科”化教学在校外的场域缺陷,通过校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效衔接来合力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加强学校体育学科认同、优化学科建设与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非学科”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关注学生兴趣培养、素养提升定位上[6]。如学校开办的课后体育服务就是校内外体育活动衔接的一则典型案例,因其师资、器材与场地等先决优势,能够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基础上提供看护照顾、作业辅导、艺体活动、兴趣特长培养等非学科类的服务活动,并有效解决家长下班接送以及课外报班焦虑等难题;另一个是作为参与人数较多的、由民间组织开办的校外体育兴趣班所开展的非学科类体育培训活动,通过立足学生运动需求与体育兴趣开展各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与人际交往等能力,能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非学科化》一文所指出的“势必推进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创新”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实效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并不能作为目前“非学科”化落实的功能表现,特别是“双减”政策和《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颁布更加指向了“非学科”化不适合作为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路径探寻,而更应是作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校外培训路径走向,推动校外培训“非学科”化与学校体育“学科”化的协同发展,真正构建起以体育人的校内外一体化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