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群众性与竞技性赛事融合发展的机理、现实与策略
作者: 张磊 刘广飞 雍明摘 要:推动群众性与竞技性赛事融合发展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群众性与竞技性赛事融合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运动项目为基本的共同基础是前提,边界逐渐模糊是加快融合的条件,以此构造全民参与的竞争型赛事样板的融合雏形。透过厘清“双赛”融合脉络探讨当前存在的根源性问题、主体性问题、内容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表现为“双赛”融合认识不足制约互动关系、“双赛”地位竞争引致角色冲突、运动项目融入不深导致根基不稳和缺乏政策体系保障削弱融合动力。基于此,提出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强化“双赛”融合认识;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抓手,促进“双赛”多方面融合;以运动项目为核心内容,推动“双赛”构建新发展形态;加强体制机制保障,促动政策资源向群众性赛事倾斜。
关 键 词:体育赛事;群众性赛事;竞技性赛事;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5-0029-08
The mechanism, reality and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for
mass and competitive events in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mass and competitive ev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ing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logic of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mass and competitive events, the common basis of people-centeredness and basic sports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the gradual blurring of boundaries is the condi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the prototyp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event model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Through clarifying the integrative process of mas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 integration proces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 the subject of the problem, the content of the problem, and institutional problems, which clearly shows that lack of understanding about integration of dual events restricting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status competition of dual events leading to role conflict, not deep of integration with sports causing the unstable foundation, lack of policy system guarantees weakening the integrative force. Based on thes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ual events with the goal of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to promote the various integration of the dual events with the synergy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form of the dual events with the core content of spor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s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the policy and resources to lean towards mass events.
Keywords: sports events;mass events;competitive events;industrial integration
体育赛事承载增强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的重要使命[1]。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举办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和全国社区运动会,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2],全运会为群众参与竞技性赛事提供平台,而群众参与全运会又扩容竞技性赛事的受众群体。因此,促进群众性赛事与竞技性赛事(以下简称“双赛”)融合,实际就是加强“双赛”协同与联动,推动群众性赛事、竞技性赛事独有的资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驱使“双赛”紧密相连、融合发展,实现体育赛事范围拓展与效应扩大,既可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赋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也可以创新赛事发展形式,构建现代化体育赛事体系。建设体育强国是系统且庞大的工程,其中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不可忽视的两股力量,不仅要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角色作用,也要发挥群众体育重要根基价值,两者互为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赛”都得到良好发展,群众性赛事演变与发展受到社会背景、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文化基础等影响[3],总体经历起步与曲折、停滞与异化、恢复与转型、协作与探索以及协同和完善阶段[4]。而竞技性赛事则经历了从助推群众体育发展到重点发展再到奥运争光计划下的跨越式发展,直至现在,竞技性赛事已发展成面向全社会的综合型盛事[5]。当前,以马拉松、路跑赛事为主的群众性赛事众多,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群众性赛事更是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竞技性赛事亦是不胜枚举。然而,虽然群众性赛事和竞技性赛事各自发展良好,但是要实现“双赛”融合并非易事。一方面,何为“双赛”融合?当前,学者对两者融合的内涵、逻辑、形式等问题依然存在尚未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无论是理论视角,还是实践视角,对“双赛”融合的关注尚不深入,对其本质的认识还不清晰,致使“双赛”融合的进程滞缓。事实上,“双赛”融合是体育赛事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以融合为手段突破“双赛”边界分明的限制,可缓解单一类别赛事资源禀赋单调的困境,扩大受众群体范围等。鉴于此,对“双赛”融合发展的机理、现实与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加快促进“双赛”融合步伐,为我国体育赛事体系创新夯实基础,从而推动我国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
1 “双赛”融合发展的理论机理
1.1 基本内涵
体育赛事按照功能可以分为群众性赛事和竞技性赛事,群众性赛事以广大群众参与的特性与竞技体育赛事加以区分,主要借助公共体育场馆或其他公共设施为场所,以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受一定比赛规则、社会习俗制约,不强调个人或集体比赛成绩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6]。季业山[7]将群众业余参与有规则、竞技水平相对较低、举办形式灵活多样、举办时间不具备周期性的各类体育赛事统称为群众体育赛事。竞技性赛事则是指向专业运动员或运动队的一种以运动项目为形式、运动规则为尺度、获得胜利或盈利为目的、有组织的竞争活动[8]。虽然群众性赛事与竞技性赛事均是体育赛事,但两者在参与对象、目的以及场地标准、组织管理、资源要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双赛”融合的目的便是以新发展形态实现赛事效益最优化,通过融合创新促使赛事既面向群众,也面向专业运动员,实现满足全民健身和美好生活愿望以及提升竞技运动水平和竞赛成绩的多元化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起,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就从未停歇,主要原因是其内涵具有复杂性与延展性。从不同角度出发,产业融合的内涵有所区别。从过程视角来看,产业融合就是从技术融合到产品和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终实现产业融合的渐进过程[9]。从产业创新发展视角看,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最终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0]。结合两个视角看,“双赛”融合实则是基于体育赛事这一基本框架内群众性赛事与竞技性赛事在技术层面、产品和业务层面以及市场层面形成相互交叉与渗透,最终产生体育赛事新形态、新业态或新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技术层面的融合表现为竞技性赛事的规则、标准以及科学化训练方法与手段应用于群众性赛事,促进群众性赛事规范化发展;群众性赛事组织的灵活趣味属性嵌入竞技性赛事,增强竞技性赛事的娱乐性等。产品和业务层面的融合体现在将赛事本身视为产品,将群众性赛事与竞技性赛事融为一体,将传统的运动项目和群众参与的趣味项目寓于一场赛事中。另外,就是将“双赛”各自特有的资源要素进行融合。市场层面的融合就是要求“双赛”跨越原有的市场定位,扩大市场范围,打造群众性与竞技性赛事市场一体化。
综上而言,“双赛”融合并非是群众性赛事与竞技性赛事的简单合并,而是在技术、业务等层面形成相互融通的格局,以突破单一赛事发展框架,打破两者发展边界,形成资源要素互嵌互补,推动“双赛”更加协调。“双赛”融合既是体育赛事多样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创新体育赛事体系的重要举措。从价值内涵来看,伴随人民体育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缺乏竞争性与技术性的赛事难以满足更加多元的需求,因此,“双赛”融合一方面可以弥补群众性赛事吸引力不足的缺陷,通过融合创新提高群众性赛事吸引力,开阔赛事市场空间,满足增强人民性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赋能后备人才培养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竞技性体育赛事对参赛人员的要求一般较高,无形中排斥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通过“双赛”融合可以为更多青少年拓宽竞赛渠道,也为跨项选材和动态选材提供契机。总之,“双赛”融合并非是摒弃群众性赛事或竞技性赛事原有发展模式,而是通过技术、产品和业务以及市场层面的融合使两者更加协调。
1.2 发生逻辑
加快体育赛事体系创新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环节,“双赛”融合是创新体育赛事体系关键方式。“双赛”融合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的,在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运动项目为基本的共同基础,以及“双赛”边界逐渐模糊的条件下构造出全民皆可参与的竞争型赛事样板的基本雏形,亦是创新体育赛事体系的重要表现,这是回答“双赛”融合如何发生的基本逻辑遵循。
1)融合前提: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运动项目为基本的共同基础。
群众性赛事与竞技性赛事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运动项目为基本的共同基础,这是“双赛”融合的前提,通过“双赛”融合可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也可以透过文化渗透推动传统的运动项目和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发展。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主题,全民健身战略下的体育赛事承载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责任与使命,群众性赛事是践行全民健身行动最直接的舞台,是通过民间社会资本参与的“草根”赛事[11]。全民皆可参与的群众性赛事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回应了人民参赛的期待[4]。当然,竞技性赛事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战略指导下同样迎来了新的任务与要求,不仅要服务好专业运动员或运动队提高竞技水平,还要深入贯彻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加快打造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为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做出应有贡献[12]。第二,以运动项目为基本。新时代群众性赛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促动全民健身,而且还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故而,群众性赛事发展的基本单元已经突破了田径、游泳、球类等传统运动项目的限定,融入了以独具民间特色的运动项目为基本载体,通过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丰富群众性赛事[13]。竞技性赛事的运动项目设置主要以传统项目为主,在以奥运争光的目标导向下,竞技性赛事的运动项目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不断压缩运动项目数量使得项目结构与布局更加优化[14]。诚然,追求竞技性赛事成绩往往会抑制部分运动项目发展,因此,促进“双赛”融合可以弥补运动项目发展缺陷,推动传统的运动项目和民族特色运动项目齐发展。
2)融合条件:“双赛”边界逐渐模糊加快融合发生。
用以区别“双赛”主要标准在于参赛对象和规则规程的应用,伴随体育赛事的发展,群众性赛事映射竞技性赛事属性或竞技性赛事彰显群众性赛事特征的现象逐渐明显。“双赛”边界模糊实则是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边界的放松使得两者发展环境逐渐适应,为融合创新架设重要条件。第一,结构功能的交互。体育强国战略规制了群众性赛事与竞技性赛事协调发展格局,使得“双赛”在结构要素上走向交互,表现为根本宗旨一致性、发展手段相似性[15]。第二,资源要素的互通。从社会资源视角看,满足“双赛”发展需要的资源要素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主要来源于不同主体,在当前我国发展体制与现实下,群众性赛事的资源主要依赖于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而竞技性赛事的资源主要依托政府主体。当然,这一区别仅仅在于侧重不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存在互通与共用现象,因为政府、市场、体育组织、俱乐部等主体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能量产生的共生单位,共同发挥作用[16]。另外,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双赛”的资源要素也发生了转变,数据、技术等演化为重要元素[17],同时,现代科技使得其他资源要素转化与融合更加便捷化。第三,消费市场的统一。以消费升级为基本方向是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从供给侧来看,体育赛事必须提供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18]。伴随体育赛事消费趋向多元化,人们不再局限单一类别赛事的消费,在观赛、产品购买、服务体验等方面呈现统一趋势,使得“双赛”融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市场,这种现象表现之一就是群众参与赛事时对竞技性赛事使用的专业性设备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