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静态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孙洁丽 郭亚茹

青少年静态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0

摘      要:探究静态行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和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于2021年9—12月在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宿州与长沙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10 327名12~17岁青少年进行静态行为调查与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卡方检验、逻辑回归分析探讨两者关系。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总检出率为28.6%,其中抑郁症状、严重抑郁总检出率分别为19.5%、9.1%。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于初中,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静态行为时长≥8 h、视屏时间≥2 h组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静态行为时长<8 h、视屏时间<2 h组的1.302和1.348倍(P<0.01)。研究表明:静态行为尤其是视屏时间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应当重视静态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通过设定合理的使用时间、鼓励参与户外活动、教育正确的使用习惯、家长监督和参与等措施限制静态行为和视屏时间,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

关  键  词:青少年;抑郁症状;静态行为;视屏时间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5-0068-07

Correlation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bstract: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and preventing adolescents’ depression. In this study, 10 327 adolescents aged 12~17 were randomly by the means of hierarchy and cluster selected in Shanghai, Kunming, Urumqi, Suzhou, and Changsha, between September and December in 2021, and the Chi-square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adolescent s’ depression was 28.6%, among which 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evere depression was 19.5% and 9.1%,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at of girl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sedentary behavior 8 h and 2 h video time were 1.302 and 1.348 times in the sedentary behavior < 8 h and video time < 2 h, respectively (P<0.01). The conclusion revealed that sedentary behavior, especially video ti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Given that it’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 caused by sedentary behavior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and limit sedentary behavior and video time by setting reasonable use time, 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 in outdoor activities, educating correct use habits, and parental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to restrict sedentary behavior and screen time for adolescents, and also guide adolescents to use electronic devices correctly, so as to reduce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Keywords:adolescents;depressive symptoms;sedentary behavior;screen time

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重要时期,生理与心理发育的不均衡以及较大的学业压力,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1],而抑郁症、焦虑症等是青少年患病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青少年抑郁具有高发生率、低识别率、高自杀率等特点,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青少年诸如肥胖、心血管疾病、骨质流失等慢性疾病,以及抑郁、焦虑、自杀行为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青少年时期静态行为、视屏时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3-5]。由此可见,静态行为尤其是视屏时间增加伴随身体活动水平不足已对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然而相关调查及研究显示全球儿童青少年日均静态行为时长在8 h以上[6-8]。研究证实即使体力活动水平达到推荐量,但过长的静态行为时间同样将增加全因死亡率,静态行为对健康造成的危险独立于体力活动之外[9]。青少年过度的静态行为与抑郁的高发生率已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两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关于静态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研究人群多集中在成年或中老年人群体,研究儿童青少年的较少。尽管国内外研究提示过度的视屏时间与青少年抑郁症状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并不足以识别和判断不同水平静态行为以及视屏时间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作用,在静态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预防、干预方面需要更多和更深入的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在调查当前青少年静态行为水平及评估抑郁症状的基础上,探究静态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识别静态行为尤其是视屏时间对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作用。以身体活动角度出发,为预防、减少和干预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和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1年9—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宿州与长沙5个城市抽取12~17岁10 327名青少年(男5 231人,女5 096人)作为研究对象。测试前,征得学生与家长的知情同意,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受试者保护委员会批准(批准号:HR319-2021)。

1.2  研究方法

1)静态行为及视屏时间调查问卷。

使用《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标准[10]中7~18岁儿童青少年静态行为问卷调查受试者过去一周的静态行为情况,包括静态行为项目(视屏类、交通类、社交类及其他类别)、参加天数、平均每次活动时长等,重测信度系数为0.606,表明具有较好的信度。由儿少卫生学、心理学、体育学领域等多位专业人士对问卷进行评估和效度检验,同时问卷静态行为部分与三轴加速度计所测静态行为时长的相关性为0.689,证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由于目前暂无有关儿童青少年静态行为时长的推荐标准,但国内外研究儿童青少年日均静态行为时长在8 h左右[5, 11-12],因此,本研究以日均静态行为时长8 h作为界值点,≥8 h为高静态行为组,<8 h为低静态行为组。视屏时间则以日均视屏时间2 h作为界值点,<2 h为低视屏时间组,≥2 h为高视屏时间组[10]。

2)抑郁量表。

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青少年抑郁症状进行评定。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4~0.90之间[13],信效度较好,被广泛用于国内外青少年抑郁症状筛查[14]。该量表共20个评定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3分的4级评定方式进行计分(0=少于1 d,1=1~2 d,2=3~4 d,3=5~7 d);其中有4个条目需要反向计分,总计60分,分数越高则抑郁症状越严重。其中,16分为抑郁症状划分界值点,28分为严重抑郁划分界值点[15]。

1.3  质量控制

调查组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分为不同组别同时进入每个城市的学校班级内进行调查。调查前,采用提前编制好的指导语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后采用匿名编号填写问卷,问卷当场发放并当场回收,填写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由调查人员统一解答。问卷回收时检查问卷的填写情况,对错填或漏填的条目要求学生给予及时补全,以保障问卷填写的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对青少年静态行为和抑郁症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由于静态行为时长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使用四分位数值“P50(P25~P75)”进行描述。通过卡方检验对不同静态行为时长以及视屏时间下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静态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P<0.05时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静态行为基本特征

由表1可见,青少年静态行为时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静态行为时长P50值在12岁时的7.53 h增至17岁时的9.31 h。在男生方面,静态行为时长P50值在12岁时的8.86 h增至17岁时的11.06 h;在女生方面,静态行为时长P50值在12岁时的8.87 h增至17岁时的10.83 h。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性别间静态行为的差异比较发现,男女生间的静态行为时长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

由表2可见,青少年视屏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男生视屏时间P50值整体大于女生,整体上视屏时间P50值在12岁时最低为0.18 h。在男生方面,视屏时间P50值在12和14岁时最低为0.57 h,在16岁时最高为0.86 h;在女生方面,视屏时间P50值在12岁时最低为0.48 h,在15岁和16岁时最高为0.79 h。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对性别间视屏时间的差异比较发现,在总体以及12岁时,男女生视屏时间P50值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