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权增能理论视域下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机理阐释与实现机制
作者: 何萍 陶玉流 吴相雷 刘雨欣 王越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归纳等方法,深入剖析赋权增能理论视域下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赋权动因、能力基础以及实现机制。研究认为,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动力来源于自我心理、政府制度、学校管理、社会环境的赋权;而基于专业自主权的自我认知能力建设、参与决策权的自我设计能力提升、专业发展权的自我反思能力培育、自由裁量权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是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增能基础。在赋权增能理论视域下,以赋权动因与增能基础为作用机理,提出应从认知、任务、技能、关系4个维度建立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实现机制,以期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关 键 词:体育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工作重塑;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5-0122-09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job craf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ory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induction,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empowerment motivations, capability foundations, and realization mechanisms of job craft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mo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b crafting comes from the empowerment of self-psychology, government policies, school manage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building of self-knowledge capacity based on professional autonomy, the enhancement of self-design capacity based on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self-reflective capacity based on the right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capacity based on the right to discretionary power, are the basis of the empowering found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b crafting.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ory, taking empowerment motivations and capability foundations as the effect mechanism,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b craft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cognition, task, skill, and relationship, so as to provide the new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empowerment theory;job crafting;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明确指明“有的教师专业水平需要提高,其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课程改革新态势已经形成,构建教师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确立教师新形象、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1]。然而,目前多数体育教师“学科本位固化、信息素养不足、重技能轻理论、缺乏创新能力”[2],专业能力发展的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教师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现如今,学界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挖掘[3]。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工作再设计方式,工作重塑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与发展思路,已成为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改变工作内容的专业发展新型渠道。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研究教师的工作重塑极为必要,教师工作的自主性也为研究教师工作重塑提供可能[4],而体育教师作为关键主体发挥作用的前提应是对其的赋权增能行动[5]。赋权增能理论认为,赋权能够理顺各部门、各主体与教师间的权利关系,实现教师自主发展、发挥专业效能和提振专业信心的增能目标[6],有利于工作重塑的主客观促发条件实现。基于此,研究从赋权增能理论视角出发,对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学理层面进行阐释,并进一步论述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动因与基础,即赋权机理与增能机理,探寻基于专业自主能力的工作重塑实现机制,以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1 赋权增能理论视域下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机理阐释
1.1 工作重塑概念
工作重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工作再设计”概念之中。Wizesniewski和Dutton[7]以角色理论为基础首次提出工作重塑的新概念,“员工为了使自己的兴趣、动机和激情与工作相一致而自我实施的一系列使其工作任务及关系边界发生改变的积极行为”,分为认知重塑、关系重塑和任务重塑3类。部分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将工作重塑定义为“员工为了平衡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根据自身能力与需求做出的行为改变”,强调工作特征对员工动机和幸福感的影响。胡睿玲、田喜洲[8]梳理相关文献后指出:“工作重塑的本质都是员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下而上地改变工作内容与方式,以满足个人或群体的需求,并获得工作意义感的亲组织行为。”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Wrzesniewski等关于工作重塑的定义以及胡睿玲等提出的工作重塑本质特征,认为工作重塑是指“个体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主动改变工作任务及关系边界,使自己的兴趣、动机和激情与工作相一致而获得工作意义感的积极行为”,注重个体在工作中的自主性。
1.2 赋权增能理论与教师工作重塑的适切性
作为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概念,赋权增能最早源自美国著名学者Solomon在其著作《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中提出的工作增权理论。从实践层面表明,赋权增能是一个减少受歧视群体、受压迫群体、社会边缘群体无权感的过程。有学者强调,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动态、跨层次的转变过程[9]。20世纪90年代后,赋权增能理论逐渐应用于管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其核心要义在于构建个体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基于个体自主性的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以及自觉能动行为表达。简言之,“赋权”是手段,目的在于“增能”,而“增能”是“赋权”的结果[10]。
在时代需求与个人诉求的双重驱动下,“专业自主”日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11]。教师“赋权增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下放教育权利、发挥教师主体性是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促进手段。教师工作重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举措,是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兴趣、动机和激情与工作相一致而自我实施的一系列使其工作任务及关系边界发生改变的积极行为[7],涵盖认知重塑、任务重塑、技能重塑和关系重塑[4],其职业场景与行为转变适配于赋权增能理论。我国学者提出的教师赋权增能内涵的4个方面对于教师工作重塑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分别是:决定和投入、教师自我发展、教师角色调整、教师专业发展[12]。(1)决定和投入是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工作重塑的客观前提,具体指教师在各方赋权的情景中自觉增强思想与行为上的个人投入,逐步改造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专业发展行为。(2)教师自我发展是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工作重塑的主观需要,具体指教师以本身具有的专业能量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自主发展模式,提升专业自主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过程。(3)教师角色调整是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工作重塑的要素构成,具体指教师在角色价值观的认知重塑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统领者、学习者等多重主体身份,提高基于教师角色认知的职业积极性。(4)教师专业发展是赋权增能视域下教师工作重塑的任务目标,具体指教师在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双重驱动下,把握多种专业权利与发展渠道,在实践中生成符合个体需要的专业发展图式。简言之,赋权增能视域下的教师工作重塑以赋权行动推动教师内部决定与投入意识的觉醒,以自主发展的增能行动推动自我发展的进程,在具备权与能的基础上实施工作积极行为,历经、达成专业发展的过程、目标。可见,赋权增能理论作为一种解决权能问题的分析框架[13],为教师工作重塑促进策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指引。
1.3 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赋权增能机理框架
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明确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核心作用,并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选择权,从政策层面释放为体育教师赋权增能的鲜明信号。体育教师“赋权增能”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概念体系,其内涵具体表现在客观条件上的赋权于师、主观认识上的权能平衡与具体行动上的教师增能[5]。赋权增能视域下,以体育教师决定和投入、自我发展、专业发展为核心,工作重塑的促发路径涵盖动因和基础,即“赋权机理”和“增能机理”2个方面。“赋权”是教师、政府、学校、社会从“心理”“制度”“管理”“环境”4种维度的赋权形式赋予教师基本专业权利,包括专业自主权、参与决策权、专业发展权[14]和自由裁量权,激发教师工作重塑的前提动因,使教师享有真正的专业自主感;“增能”是教师运用基本专业权利,采取自主发展的增能行动,增强自身专业自主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设计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15],强化教师施行工作重塑的能力基础,形成体育教育工作重塑活动。
基于赋权增能的体育教师工作重塑主要指通过客观情境的赋权于师,以教师自主发展的增能行动强化专业自主能力,进而展开调整职业认知、工作任务、专业技能与工作关系的自发能动行为,也是基于内外部决定、投入程度与自我发展水平增强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历程。(1)客观情境的赋权于师,实质上是内外部决定和投入程度的增强,成为体育教师工作重塑的前提动因。教师以心理赋权形式推动自我心理授权,提升自我决定感,改善自我认知;政府以制度赋权形式倡导教师参与决策,保持工作活力,启用自我设计;学校以管理赋权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专注状态,善用自我反思;社会以环境赋权形式保障教师行使自由裁决,增强资源投入,进行自我调控,创设利于教师物质生存、精神生存、专业发展的客观情境。(2)教师个体自主发展的增能行动,实质上是教师被赋权后自我发展的手段,为体育教师工作重塑提供能力基础。教师认识到自身享有的专业权利后,运用自主发展模式增强专业自主能力,实现自觉、主动、能动的自我发展,保障工作重塑这一自下而上的工作自主体验的必备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运用自我认知能力重塑职业认知,形成积极认知体系;运用自我设计能力重塑工作任务,优化任务基本结构;运用自我反思能力重塑职业技能,强化职业技能水平;运用自我调控能力重塑工作关系,塑造和谐关系网络。(3)教师自发的工作重塑,实质上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真正出路。教师赋权增能通过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给予教师专业以尊重,减少其“无力感”。具有权能感的教师能有效地以体育教师职业特征、个体内在潜能为依据,订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工作范围与专业发展计划,通过主体性专业建构激发出形成积极职业认知、自觉调整工作任务、塑造和谐人际关系等工作重塑的自发能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