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当代转型与实践路径

作者: 徐晶妮 訾卫东 王海云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当代转型与实践路径0

摘      要: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保障。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传统举国体制的转型建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优势。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相比传统举国体制,在指导理论、历史使命、参与主体、目标对象等方面呈现新特征、新变化。面对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政府主导,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注重国家利益、社会需求与个人诉求的统合。

关  键  词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传统举国体制;体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040-05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national system for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XU Jingni1,ZI Weidong2,WANG Haiyun3

(1.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Guangzhou 510663,China;2.Chaozhou Technician College,Chaozhou 521041,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my country's competitive sports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As a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ystem,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can better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n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an effective market, and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chanism of concentrating forces to do major things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ystem,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in guiding theory, historical mission, participating subjects, and target objects.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n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national mechanism", building a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and als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social needs, and personal demands.

Keywords: competitive sports;new national system;traditional national system;the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1]。举国体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保障[2]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通过深化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来解决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攀登顶峰的提升作用。因此,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以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与机制优势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梳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演变历程,分析举国体制转型中的实践逻辑,探寻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新理论、新使命、新主体与新目标,从而为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提供路径选择。

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演变

1.1  举国体制的雏形(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外交局势与展现国家新形象需要,国家体育发展方针经历了从“普及和经常化”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再到“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转变[3]。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委)借鉴苏联模式,立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组织管理、专业训练、运动竞赛、人才培养、学习生活、后勤保障等规章制度[4],形成了集人、物、财、管、办于一身,统一规划、调配资源、布置任务等全方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暨举国体制雏形[5]

1.2  举国体制的强化(1978—2000年)

当新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后,国家体委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1986年国家体委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颁布并实施了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内调整竞技体育业务管理机构,理顺内部架构关系,修订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外调整各管理部门工作职责与重心,加快管理制度化、训练科学化、赛事体系化的制度建设。通过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改革原有管理建制,以机构重组的方式全面强化了竞技体育的管理与调控能力。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类似于“两弹一星”模式,体育学界形象地总结为“举国体制”,以此来代指竞技体育及其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建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也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举国体制”。可以说,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性产物,是一种改良的混合型举国体制[6]

具体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标志着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开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3]。国家体委根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精简各类直属机构和压缩与合并各地体育行政管理机构,陆续建立23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改革拨款、人事、收入分配、竞赛、训练制度,调整训练项目布局与发展战略等,全面重塑了竞技体育管理系统、运动训练系统、人才培养系统、竞赛系统、全面保障系统。最终形成以国家体育总局宏观主导、各管理中心或协会进行专项管理、具体各司协调配合的作业化管理模式。上述举措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由此极大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力与民族自信心,也进一步巩固了举国体育的合理性和可延续性。

1.3  举国体制的完善(2001—2012年)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出举国体制,并强调国家制定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应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7]。在这一文件指导下,国家体育总局制定《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从指导思想、政策法规、制度和行动方案等方面,明确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奥运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部署[8]。即全面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项目管理体制、运动训练体制、各类竞赛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保障体制[9],以金牌政策激励各级体育机构调配更多体系内资源备战奥运。通过依托市场经济来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对举国体制进行补充,进一步加强了举国体制对全体育系统的支配力量和资源统筹能力。

2008年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数第一的历史性成就,证明了举国体制的合理性、实施奥运战略的必要性和历史发展的正确性。新一轮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完善举国体制的同时,也让学界开始对举国体制进行广泛讨论。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究竟何去何从[10]?众多学者认为“奥运争光计划”加持下的举国体制过度依赖政府,未能有效促进社会、市场、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难以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举国体制只是借用“举国”一词掩盖了由政府管、政府办的实质[11],是国家在解决体育领域重要问题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革。

1.4  举国体制的转型(2013年至今)

如何将举国体制由举“体育系统内部资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动员和调配全国力量的“新举国体制”[12]?国家体育总局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体育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举国体制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对各类管理机构进行放管服改革,裁撤合并市县级体育主管机构,推动各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扁平化;调整单一竞赛目标,注重为国争光的同时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人利益;制定系列竞技体育政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各方资源重塑各级训练与人才输送体系。最终形成国家体育总局宏观领导、省市级体育部门主管、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主办、市场与社会协同参与的新机制。新机制的生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举得不足”的短板,让竞技体育发展真正汇取了“举国之力”[13]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从局部建构、体系完善、渐进式改革再到整体转型的过程(见表1)。它是国家依据当时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重大竞赛任务,对竞技体育相关事务进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的一种总结性提法。在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语境下,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需合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有机结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进一步强化“双轮驱动”的体制优势,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转型逻辑

2.1  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纵观体育领域,新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是竞技体育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14],也是我国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制度保障。具体来看,建立新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强化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可以促使我国运动员在各种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从而有效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进一步为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