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的机制与路径

作者: 刘艳 周倩 崔李明

“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的机制与路径0

摘      要:“双减”政策推动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能够有效发挥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及职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延伸性教育服务,促进各方的协同引导、协同推进和协同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的逻辑内涵入手,针对治理主体的权责与次位不明晰、标准不完善、支持性资源不足以及各主体协调失衡等协同治理困境,构建“目标协同—资源协同—行为协同—管理协同—环境协同”的五维协同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治理协同度进行实证评价,从宏观引导、中观策划和微观操作层面,提出“制度规范—战略体系—具体举措”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优化路径。

关  键  词体育课后服务;“双减”政策;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109-09

Mechanism and approach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for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under theDouble Reductionpolicy

LIU Yan1,ZHOU Qian1,CUI Liming2

(1.College of Soochow,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3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under the promotion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an effectively bring into play the functions and functions of each participating subject,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high-quality extended education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guidance,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all subjects.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starting from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for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study constructs the fiv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goal coordination-resource coordination-behaviour coordination-management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dilemmas of the governing subjects, such as unclea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mperfect standards, insufficient supportive resources, and imbalanced coordination among the various bodies. On this basis, it empirically evaluates the degree of synergy in the govern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 of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in the region, and puts forward a trinity of synergistic governance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of “institutional norms, strategic system and specific initiatives” from the macro-guidance, meso-planning, and micro-operation levels.

Keywords: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出台,我国开始重视减轻学生负担,并通过引入课后服务机制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双减”政策推动下,体育课后服务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助于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具体实施,更是提升校园体育质量、构建健康校园的关键所在。然而,深入校园调研发现,体育课后服务开展面临诸多问题,单纯依赖于学校并不足以完成体育课后服务,仍需政府、社会、家庭等力量共同参与。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下,不同主体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仅能够降低体育课后服务的成本,还能达成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目标。因此,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遵循“目标协同—资源协同—行为协同—管理协同—环境协同”的逻辑理路,对江苏省苏州市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治理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提出“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

1  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1.1  概念内涵

基于对传统管理方式的反思和新公共管理需求的响应,治理理论已经被引入到国内教育、安全、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其中,协同治理强调将问题作为出发点,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自的责任,以便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2]。实践充分证明,政府、社会、企业及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模式,不仅是网络自组织高效运行的关键保障,也是推动合作行为深入发展、增强治理效能的必要途径[3-4]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形成合力,推动服务提质增效。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下,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然成为重要治理趋势。基于治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就是在提供体育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通过协商、合作、互补等方式,共同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规划、组织、实施、监督与评估,以实现体育课后服务的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过程。

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核心不仅在于积极倡导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更需确立并维护各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倡导相互尊重与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共同分担服务开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挑战,以打破传统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构建起多元主体间协同合作、共担责任的良好生态,从而显著提升体育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成效。其中,作为政策制定者和资源提供者,政府负责体育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及规划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公共资源;作为体育课后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学校负责具体的教学组织、活动安排和日常管理;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可以提供场地、设施等支持,同时组织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专业的体育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教练、课程以及相应指导,提升体育课后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1.2  生成逻辑

第一,课后服务效果的观望、协商及参与角色重构的应然诉求。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课后服务,我国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政策文件,逐步形成了以“双减”政策为指导的减负、解压、强体的课外服务教育。但随着参与主体的利益分化,体育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者、参与者、关心者、监督者在观察和角色体验下并未获取应有的幸福感、认同感和职业获得感。比如部分从事体育课后服务的教师,由于自身家庭压力,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同时,有的家长反映,师资、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缺失下,开展体育课后服务意义不大,无法平衡好学业和体育课后服务参与之间的矛盾;有的学生反馈,课后服务无聊、没意思。管理者反馈,需要根据学校体育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家长的多样诉求,进一步协调并不断完善体育课后服务制度。因此,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基于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群体角色、态度以及行动的研判,要利用协商的方式为体育课后服务开展献计献策,将家校共治、校社共行在同一教育语境下实现深度协同。第二,我国体教融合深层推进及体育价值公共性扩散的有效回应。“双减”政策不仅仅是对学校提出积极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的要求,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这与学生家庭、整个社会都具有密切的关系。目前,退役运动员参与、购买体育课后服务以及与社会体育组织达成战略合作等方式已初步探索,一定程度满足了体育课后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在学生体质健康连年下降和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下,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精神的价值愈加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学业焦虑和健康焦虑博弈中开始学会通过体育来干预和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对体育服务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和重视。多元主体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就是要借助不同主体的力量,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资源配置结合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有助于解决当前体育课后服务中存在的多样性问题,进一步回应诸多家庭对体育教育缺失的迫切需求。

1.3  价值意蕴

体育课后服务开展涉及诸多主体,既要形成统一的协同力量,也要确保不同参与主体独立性,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是提升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的基础(广度),其本质要求是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深度),而这种协同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各参与主体通过整合体育课后服务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目标的过程,体现出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理念。只有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环境下,体育课后服务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更好地完成自身的职责与使命。一是实现教育均等化的终极目标。体育课后服务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确保参与的学生都能够平等的接触教育机会。通过引入多元主体共同完成治理目标,解决学校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政府介入治理能够协调区域师资力量更合理的分配,减少不同学校师资上的差距,从而保证均等化的体育服务供给[5]。二是提升体育服务质量。体育服务质量与诸多因素相关,单纯由学校负责体育课后服务开展,可能会导致体育课后服务陷入专业性不足困境。而借助其他主体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课后需求。三是保证体育课后服务决策透明。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体育课后服务治理的前提下,诸多决策都能够得到更多的讨论,保证决策更为民主、更加透明。同时,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决策,也有助于体育课后服务决策能够从多个方面、多种视角出发,特别是部分专业结构、社会力量的介入,确保体育课后服务开展更加合理[6]

2  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