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分数膨胀现象的生成与消解

作者: 李忠伟 赵富学

摘      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出现的无法准确评价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数膨胀现象,成为损害课程育人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认为,分数膨胀现象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主要表现为课程评价体系形式化、课程学习体验失真化与课程育人能力薄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分数膨胀现象主要由学术环境裹挟、主体认知偏差与策略行为选择三重维度共同作用。应通过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加强学术环境治理,塑造正向体育教与学价值观以引导主体认知归正,完善体育课程双向评价体系以实施评价行为规制,从而消解分数膨胀现象以保障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质量。

关  键  词高校体育;分数膨胀;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118-07

The gener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grade infla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 Zhongwei1, 2,ZHAO Fuxue1, 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2.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E Course,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grade infla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hich scores fail to accurately evaluate students' ability level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undermin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grams' nurtur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grade infla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formalization of 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the distortion of the cours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nurturing capacity of the cours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grade inflation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aused by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cademic environment, subject cognitive bias, and strategic behavioral choices, which should optimize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shaping positive spo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values to guide the subject's cognition, and improving the two-way evaluation system of sports courses to implement the evaluation behavior regulation, so as to dissolve the phenomenon of grade inflation for guarantee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ublic sports courses.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grade inflation;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teaching evaluation

“分数膨胀”一词译自“grade inflation”,其中“分数”代指学生的学业成绩,“膨胀”则是经济学术语中的“通货膨胀”,即当货币供应量(分数或等级)增加而生产力(能力)没有随之增长时,即出现“分数的通货膨胀”。因此,分数膨胀可理解为学生学业分数的上涨超出其实际能力的增长[1]。自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分数膨胀现象愈发普遍,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体育课程也存在分数膨胀困扰,饱受“水课”诟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分数膨胀现象突出表现为课程及格率和高分率的上升趋势,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终身体育意识等素养却滞后于分数表现,由此引发的“功利选课”“评教博弈”等现象已经影响到课程的育人效能。既往有关分数膨胀现象的研究鲜少关注术科属性的体育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着手,结合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总结分数膨胀的具体表征,运用“环境-主体-行为”分析框架阐释其生成逻辑,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分数膨胀现象提出消解路径。

1  分数膨胀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现象表征

1.1  课程评价体系形式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围绕师生两大主体展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有效参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亦作为教师教学质量和口碑的重要支撑。评学与评教之间表面上无交集,高校也多采取双盲形式分别开展评学和评教工作,尽量避免两类评价结果产生干扰。但从调研中发现,师生之间互相给予高分评价的现象并不鲜见,因而推动公共体育课程的评学与评教分数逐渐膨胀,使课程成绩呈现出“虚假繁荣”的样态。过高的合格率和过多的高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评分的甄别和鉴定功能,促使课程评价体系走向形式化、表面化。一方面,学生得到的分数与其实际表现不相匹配,掩盖学生真实的素养水平,使得公共体育课程常出现“高分低能”情况,评价的激励作用被弱化,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身认知和学习责任感,降低学生在课后持续投入体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评教分数的普遍良好也使得学生评教制度背离初衷,无法提供有意义的教学反馈,同样阻碍体育教师进行反思改进的积极性。概言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不良默契致使公共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逐渐流于形式、失去实际效力。

1.2  课程学习体验失真化

“以体育人”是体育课程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方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着引导者角色,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身处其中能够高度投入地理解体育运动知识、开展运动技能练习以及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然而,分数膨胀现象逐渐普遍后引发的功利主义,使得师生双方过多地受到评价分数的利益制约,教师无法抛开学生评教顾虑施展教学,学生也超出纯粹的学习心态投入学习与师生互动,二者的交互影响迫使课程的教学质量停滞在“达标”水平,由此也造成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失真化。例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课堂”之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育教师出于学生评教压力,选择以降低课程的难度和挑战性的方式取悦学生,造就不费力的体育课堂以“失真”换取学生更好的评价。但“真实”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特性,作为情意性课程,体育课程以具身体验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情感意志冲突中实现人格发展,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高兴与沮丧等过程,种种精神要素建构真实的体育课程学习体验。此外,离开高度投入和深度参与的学习状态,真实的课程学习体验也就无从获取。

1.3  课程育人能力薄弱化

有学者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分数膨胀现象突出表征为“水课”[2]。“水课”代指低质量的课程[3],从学生视角来看也即“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到高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精力的课”。囿于不同运动项目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难度与评分标准的差异,加之教师口碑、学生评价等因素,公共体育课程所呈现出的程度不一的分数膨胀现象,促使学生更倾向于功利性地选择易及格、易高分且难度较低的“水课”,而这类课程实质上是以降低学术标准为代价换取学生的追捧。因此,这也导致公共体育课程育人能力的薄弱化,从价值维度审视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培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是公共体育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成绩只是外在的附加产品。但迫于分数与各类绩效指标挂钩的客观现实,公共体育课程一旦顺应学生“短视”的价值认知,放任“水课”在其中不断滋生,随之带来的后果是对课程育人能力的损害,在公共体育课程“宽而不严”现实面前,学生很难有体育课程学习的压力,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付之阙如[4]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分数膨胀生成的三维逻辑

2.1  学术环境裹挟: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及绩效主义的共同作用

1)高等教育场域的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诞生于西方工业革命背景下,是一种强调消费者权利的消费者主权理念,代表“万物皆商品,一切可买卖”的价值取向[5]。现代意义的消费主义起源于美国,并从美国社会逐渐蔓延至高等教育领域,由此形成教育消费主义,即将高等教育也视为可交易的商品,将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视为消费的一种倾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高等教育场域也逐渐扩散,冲击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在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中突出表现为“唯学历、唯证书”现象,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过分强调学历层次、技能等级证书、学业成绩等高等教育生产的表面符号,而忽视个人品质、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高等教育使人完善自身的内在素养,对外在形式的追求实质上形成一种工具性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表现为“就业第一”导向,高校为应对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将促进学生就业作为关键指标,间接促使大学生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以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上层建筑的消费主义思潮渗透至基层的课程教学中,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应然地获得主体地位上的提升,由此也对高等教育带来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反映诉求,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时间的安排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等,学生也有权对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评价,要求高校作出相应整改以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消费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但消费主义也带来破坏教学传统负面效应,教学关系的商品化使得认同消费者身份的学生不再将学习上视为主动的追求,而用狭隘的眼光看待接受教育的过程。因此,学生更希望通过轻松的方式在课程中完成“商品交换”,表现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即为对“轻负荷”的诉求,进而逐渐转换为对“水课”的推崇。

2)“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主义影响。

近20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促使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关注度愈发上升,高校响应政策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推动“双一流”建设无疑需要雄厚的科研实力作为支撑,相较于教学而言对科研的投入更能在短期内收获成效,从而迅速转化为竞争力并为提升高校声誉和获取经费支持作出贡献。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因此也由来已久,对各主体的工作重点产生深刻影响,具体到高校教师群体,管理层对科研与教学的重视程度差异,迫使教师不得不权衡自身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