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教还是评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

作者: 蒲毕文

评教还是评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有效性研究0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评教既是对“教”的评价,也是对“人”的评价,评教分数具有区分度和有效性。具体而言:(1)“一表多课”学生评教体系造成体育课程评教分数低于其他课程;(2)教学因素影响评教结果,教得好(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评教分数较好;(3)非教学因素“人”影响学生评教分数,青年教师、讲师、人缘好、颜值好、技能好的女性教师更易获学生好评,即体育课程教师存在差异;(4)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评教也存差异,三大球、三小球优于武术、健美操、瑜伽等项目。研究认为,构建不同课程评教指标、实现评教专业化发展,加强学生评教宣传,助力评教公正公平,用好评教结果,实现以评促教,从而有效提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学生评教;体育课程;普通高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125-08

Evaluation of teaching or individuals: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U Biwen1, 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empirical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evalu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ssess both the "teaching" and the "individual”, and evaluation scores demonstrate differentiation and effectiveness. Specifically: (1) the "one form for multiple courses" evaluation system leads to lower scor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ompared to other courses; (2) teaching factors influence evaluation results, with teachers who perform well receiving higher scores; (3) non-teaching factors, such as the teacher's youth, rapport, attractiveness, and skills, impact evaluation scores, showing differences am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ors; (4) there are discrepancies in evaluation among different physical education projects, with team sports and racket sports outperforming martial arts, aerobics, and yoga. Thus, it is recommended to develop differentiat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various courses, promote specialized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s, enhance publicity around student evaluations, ensure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evaluations, utilize evaluation results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to ultimate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college and university;effectiveness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涵盖普通高校的所有学生、教师、课程,评教数据较为完善,用于反映整体教学质量[2-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运动特长、促进终身锻炼习惯养成[4]为目标,相较于普通本科其他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示范性、身体参与活动等特点。然而,高校教学评价量表造成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信息失真、信度效度较低[1, 5-7],同时存在学生对评教认知不足,难以区分是对教学还是对教师评价等问题[8]。评教结果广泛运用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影响[9],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过于注重评教结果,忽视教学本质,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10]。如何有效评价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体育课程学生评教是否有效可信,仍有待商榷。尤其是在体育课程评教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一表多课”学生评教体育课程是否有效(即体育课程评教是否与其他课程有区别)?教得好不如教师受学生欢迎好(即评课还是评人)?体育课程教师是否也有差异(评价的区分度)?体育课程不同运动项目课程评教是否存在差异?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广东地区15所高校(覆盖三批次录取到一批次录取学生)进行调研,探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教的有效性,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通过与学生教师访谈、梳理各学校评教指标及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等,制定出包括学生特征、体育课程评教、理论课程评教、实践课程评教、体育教师特征、体育教师教学因素、学生及体育课程评教认知等7个方面,共计56个选项的调查问卷(见表1、表2)。变量X上标对应类别序号,下标表示类别中的变量序号,比如 表示第一类学生特征的第4个问题,依此类推。

在数据获取方面,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地区15所非体育专业的普通本科层次学校(以下简称“普通高校”)学生进行发放。最终,共发放纸质问卷800份,回收756份,收到网络问卷2 016份,两者回收共计2 772份。剔除问卷关键变量缺失和全部答案统一的无效问卷,最终确定1 986份为实际有效问卷。问卷信度检验显示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效度检验KMO值为0.962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01,可见问卷信效度满足社会学调研要求[11]。具体问卷题项表述、变量赋值情况等(李克特5级评分)见表1、表2。

1.2  研究思路

研究主要探讨普通高校“一表多课”学生课程评教下体育课程评教是否与其他课程评教存在差异,学生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还是教师的评价以及不同运动项目课程的差异性。具体思路及步骤:一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差异性进行检验,以验证“一表多课”学生体育课程评教与其他课程的差异。二是采用参数检验分析高评分教师和低评分教师在教学因素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验证学生评教是否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即回答学生评教是否是对“教”的评价。三是采用回归模型并控制教学因素,对教师特征和学生特征等“人”的因素如何影响评教进行分析,以探讨学生评教中是否受“人”因素影响。

1)女教师占比45.57%,男教师占比54.43%;2)因410份教师无职称,该项样本量为157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课程学生评教差异性分析

已有研究发现,单一量表对不同类型课程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12],造成学生课程评价失真。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进行有效对比,将其他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是指采用课堂教学,以课程知识点为主,教师讲解传授,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点一类课程,包括数学分析、中国近代史、保险学、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实践课程是指采用场景教学,以操作为主,教师实现示范、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类课程,包括机械制图、自动化生产线实训、丰田维修技术、计算机实操、Stata应用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体育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评价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3。

通过表3可知,体育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评教结果显示,课前准备、认真程度、答疑辅导、讲解、内容社会实践练习、教材讲义选择、学习资源、教学启发、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收获、课程推荐等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体育课程评教分值最低,实践课程评教分值最高。由此可见,体育课程、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评教存在显著差异,不利于体育课程获取学生高分评教。

2.2  “教”的因素对学生评教影响

假设学生评教是对教学因素的评价,故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假设一、教师在体育课程学生评教中获取高分且教学因素指标 相对优越,说明学生评教是对“教学”的评价;假设二、在体育课程学生评教中获取高分和低分的教师,教学因素指标 不存在显著差异,或高分老师 评价成绩相对较差,说明学生评教不是对“教学”的评价。

为检验以上研究假设,将原有的数据分为高分区和低分区。为了使区分更为显著,去除中间的386份,将高分和低分各800份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方差齐性和均值t检验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详见表4。

通过表4可知,方差齐性检验中 、 、 的F值统计统计量P>0.05,属于方差齐性的情形,而 、 、 、 、 的P<0.05,属于方差不齐性。均值t检验结果显示, 课程难度、 教学方式适合等呈现显著性差异, 考勤严格程度呈现显著性差异且低分组优于高分组,教师迟到、学生答疑指导、课程组织熟练程度、讲解示范清晰程度、训练项目拓展水平等评分高的教师均优于低评分教师,说明高分组教师通过教学等吸引学生,低分组通过考勤留住学生。由此可见,学生评教是对教学的评价,即学生评教是有效的。

2.3  “人”的因素对学生评教影响

在学生评教过程中,非教学因素(如教师人缘、教师形象等)是否会对学生评教产生影响呢?以下检验“人”的因素对学生评教的影响。

1)教师人缘对学生评教的影响。

“教得好,不如人缘好”。吴立军等[8]关注教师人缘对影响学生评教的影响。现实中学生对体育教师熟悉程度远高于学校评教指标,存在学生依据自身对体育教师的认知和熟悉程度进行评价[10]。体育教师群体中也常常抱怨“教的好不如与学生关系好”,针对教师人缘是否对学生评教产生影响,分别涉及“人缘”变量对学生评教影响模型和“人缘”与“教学效果”组合效应模型,探讨教学效果和人之间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一引入“人缘”变量, 为学生评教成绩,控制教学因素后将教学因素、学习收获等体育课程评教成绩进行汇总,生成新的变量,构成 , 为教学效果, 为教师人缘,具体模型定义如下:

模型一:          (1)

模型二是在控制教学因素后,以教学效果差、人缘好为基准,构建教学效果好,人缘好;教学效果好,人缘差;教学效果差,人缘好等3类教学效果与人缘组合的虚拟变量,讨论教学效果与人缘组织如何影响学生评教,具体模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