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现象学视角下体育的生活意蕴及其实现

作者: 周波 易荣

身体现象学视角下体育的生活意蕴及其实现0

摘      要:人是一种追寻意义的生命存在,人的生活本质就是不断去建构丰富的意义世界,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推进的“美好生活”构想的核心要义。然而,现代科学世界给人带来福祉的同时,却深深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侵害了人在精神上赖以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由此构成回归生活世界的时代哲学问题。在探索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视野中,身体现象学勾画了一条以身体为基本线索的道路,这使得体育的生活意蕴随之浮现。体育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发展逻辑,其中主要包括由“自性身体”走向“间性身体”、由“现成身体”走向“生成身体”、由“被动身体”走向“主动身体”、由“单向身体”走向“多向身体”等方面,从而能够充分打开人的身体发展意蕴,并借此促进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帮助人寻回意义丰富的精神家园。为更好地发掘体育的生活意蕴,实践中需要从体育目的生活化、体育时空生活化、体育手段生活化、体育方式生活化等路径来全方位构建体育生活世界。

关  键  词体育哲学;身体逻辑;生活意蕴;体育生活世界;身体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3-0018-09

The life impli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s re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phenomenology

ZHOU Bo,YI R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Abstract: Human being is a kind of life existence that pursues meaning, and the essence of life is to constantly construct a rich meaningful world, which is also the core of the concept of "better life" promoted by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owever, while the modern scientific world brings happiness to people, it deeply obscures people's life world and infringes on the meaningful world on which people rely to settle down spiritually, which constitutes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 of returning to the life world. In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vision of returning to the life world, body phenomenology has outlined a path with the body as the basic clue, which makes the life mea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emerge.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tains a wealth of body development logic, including mainly from "self body" to "intermediate body", from "ready-made body" to "generated body", from "passive body" to "active body", from "one-way body" to "multi-way body", which can fully open the meaning of human bod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people's return to the life world, help people find meaningful spiritual homes. In order to better explore the life mea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human beings need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sports life world from the ways of living sports purposes, living sports time and space, living sports means, and living sports ways.

Keywords: sports philosophy;physical logic;life implication;life world of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phenomenology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党的二十大报告又着重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这些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主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时代问题:什么是“美好生活”?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这与实现“美好生活”似乎还有着较大距离。2021年3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公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2021)》显示,在所调查的149个国家中,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仅排名84位[3];另据一项涉及4 700多个有效样本的网络调查显示,目前国人认为“非常幸福”与“比较幸福”之和仅有9.5%,认为“刚好满足”占15.5%,而认为“不幸福”的调查者占据53.8%之多[4]。可见,丰衣足食、温饱无忧的物质水平并不必然就是“美好生活”状态。那么,除却充足的物质条件之外,“美好生活”还应有哪些重要的题中之义?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世界究竟在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化?追问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更好把握“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从而更好通达“美好生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体育与人的生活幸福感有着密切的正向相关性,例如,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5],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与精神幸福感[6],大型体育赛事对于举办地居民主观幸福感能够带来积极影响[7],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增加居民幸福感[8],包括新冠疫情期间合适的体育锻炼行为也能有效改善主观情绪状态[9]。可见,体育对于人们“美好生活”能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体育促进“美好生活”的作用机理何在?体育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世界又有着怎样的深刻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对“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其巨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该理论为学术界分析现代社会人类生活提供了一个宏阔而独特的思想背景;而继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之后,梅洛-庞蒂发展的身体现象学也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身体研究视角。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借助生活世界与身体现象学等有关理论成果,对体育中隐含的生活意蕴及其身体逻辑展开深入的剖析,以期彰显体育对于现代人的深刻的生活价值,并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构造的“美好生活”图景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1  回归生活世界的时代哲学问题与身体现象学反思

1.1  现代语境中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提出

1)现代科学迷思与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步入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各方面迅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革,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物质产品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生命质量不断提升,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境域也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都源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福祉。然而,正当人们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成就欢欣鼓舞之时,却发现科学技术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恶化、核武威胁等,由此引发了众多人类学者对于科学技术的深深反思。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便是其中一位。但与其他学者对科学发展的外在反思有所不同,胡塞尔所关注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与人性发展的影响。胡塞尔通过对近代欧洲社会的敏锐观察发现,在科技昌明、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的社会景象背后,隐藏着人们价值迷失、意义空虚的精神世界。他深刻地指出,导致人们精神世界崩塌的根本原因,正是科学世界的肆意蔓延造成了对于人们生活世界的严重侵蚀。由此,胡塞尔认为要重新回到生活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化解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危机。“生活世界”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反响与深入研究,“从生存论、语言学、解释学、交往理论、文化人类学等不同的视角,西方哲学家们竭尽所能,演绎着一幅绚丽的生活世界理论图景”[10],从而推动“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不断延伸与发展。

2)生活世界的理论要义与基本内涵。

究竟什么是“生活世界”呢?当我们试图给它明确定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无法真正把握生活世界的内涵了,因为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原初在先、前概念的世界,对它进行任何概念性的把握都会主观限制其原有的内涵。“如果我们希望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描述界定,那么我们大致可以做以下最简单扼要的特征刻画:‘生活世界’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11]。当然,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与深入研究“生活世界”理论,不少学者还是尽可能对“生活世界”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中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以及“六种含义”说等[12]。要言之,从这些代表性观点的共性来看,生活世界的基本内涵大概包括如下几层含义:其一,生活世界首先指涉人们身处其中的这个具体、实体的日常生活情境(或生活周围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事物以及其他人等构成的外在、客观的基础环境;其二,生活世界涵括人们展开生活过程的所有行为方式与精神结构,它既指“每个人都在从事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平凡、琐碎及世俗生活形式”[13],还包括“人们所做的、所遭遇的事情,人们所追求的、所爱的、所相信的、所忍受的事情,也包括人们怎样活动和接受活动,人们行动和遭受、意欲和享受、观察、信仰、想像的方式”[14];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生活世界涵盖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所感受、所领悟与延伸出来的全部价值性、意义性的内容。也即是说,它承载着人们在精神上赖以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一言以蔽之,生活世界是一个关涉人的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的奠基性、总体性的精神世界。

3)回归生活世界与实现美好生活的会通。

由上可知,生活世界对于人的重要性在于其深刻的生存论价值。与其他一切有生命的存在者不同,人是一种追寻意义的生命存在,“人既追问世界的意义,也追寻自身之‘在’的意义;既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意义,又通过实践过程赋予世界以多方面的意义,就此而言,似乎可以将人视为追寻意义的存在”[15]。并且,人无法忍受空虚和无意义的生命状态,“这一事实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那种宁愿舍却人的实体性存在也不愿忍受对空虚和无意义感到的绝望”[16]。而生活世界为人的意义世界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人们正是通过生活世界提供的意义系统来获得生命的归属感、认同感、亲和感与稳定感,诚如海德格尔[17]所言:“我已住下,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但是,今天日益强盛的现代科学世界却在肆意侵占与掠夺生活世界的地盘,使人的意义世界逐渐失去了必要的根基,这是现代人生存困境与人性危机的真正原因。所谓回归生活世界,从根本上而言,便是努力克制与消弥现代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造成的侵蚀与损害,使生活世界能够回到一种原初的本真状态,从而使人们能够寻回充满丰富意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