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编制审视

作者: 阎智力

摘      要:通过文献借鉴、实地观测、逻辑推理和辩证研判,扭转与解决体育课程编制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理论意义。研究认为:应避免体育课程目标的泛化与虚化现象,加强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在保障运动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应具有学科本质特征,倡导体育教育价值,转变只是为保障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娱乐的定位,健康教育内容应与体育、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相结合;体育课程实施不能只重课程规范而忽视课程目标与课程重点,不要过度追求高负荷与大密度指标,在教会学生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挖掘其他目标价值;对教师评价不能夸大运动负荷与密度作用而忽视其他评价指标功能,对学生评价不能以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中考的测试成绩代替体育课考试成绩,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体育课程编制进行科学评价。

关  键  词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3-0009-09

Exami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YAN Zhil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Us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ference, field observation, logical reasoning and dialectical research and judgment, reversing and solv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generalization and virtualization of sports curriculum objectives should be avoided, and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ore literacy,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cont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ormulat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he sel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should hav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advocate the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change is only to ensure the positioning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and sports entertainment. The content of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related to physical education,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biology, science, and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cour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curriculum specifications and ignor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priorities, and should not excessively pursue high exercise load and high exercise density indicators, and tap other target values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students exercise technique.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he function of exercise load and density should not be exaggerated while the function of other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ignored. In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st scores should not be used to replac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st scores, and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curriculum objectives;curriculum content;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curriculum evaluation

自2001年《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后经2011、2017和2022年教育部对标准的修订,至今已有20年。在实施课程标准期间,许多体育教师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编制方面存在困惑。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新目标,把学校体育上升为锤炼意志和健全人格这样的高度,为学校体育的今后发展指明方向,引起教育界、体育界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如今也已被教育、体育研究工作者跟进并进行强化研究。因此,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分析与探究体育课程编制中存在的困境与误区,扭转与解决体育课程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方能继续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1  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大学二年级要上14年,其总课时是仅次于语文、数学的必修课,而且不包括14年中的课外体育锻炼等活动内容。按照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排名第三。但有文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连一项运动技能也没学会”。经过调查与观察,确实存在一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一项比较好的运动技能这一事实。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小学生随遇而安(根据老师要求、同学喜好及氛围而定),中学生备战中考(只练习中考项目,偏重体能),没有体育高考的高中生为高考不练(为节约文化课复习时间很少参加运动)。这里暂且不论体育氛围与社会背景,只从体育教学课堂上进行探讨。体育教学不像学习小学数学等科目在教学内容方面层次分明,如低年级学加减、中年级学乘除、高年级学分数与方程那样有规律可循,体育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可能都学过同样的运动项目,因教学单元与课时所限,在学习运动项目过程中教授的教学内容可能也相差无几,出现低级重复、浅尝辄止现象。这种现象反复循环,以及教学的认真程度、教学效果与考评制度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现象,这与教学目标缺少整体规划、教学内容缺少纵向设计与横向比较大有关联。尽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有20年,但在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注重安全,缺少教学责任感,认真教学与不认真教学在有些学校领导看来同样对待,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师认真上课的积极性。尽管有些体育教师认真备课勤于钻研,但在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步骤实施、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缺少科学设计的不良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难于保障教学质量。究其根源,体育课程目标实施不力是形成这些不良现象的主要因素。

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与达成课程目标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感到茫然。以前按照体育教学大纲上课与考核,课程目标是1个项目的与3项任务,便于实施且具有针对性,而实施课程标准之后不知如何制订与完成课程目标。有些教师对5个领域目标存有困惑(2011年改为4个方面分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最基本的技能目标按传统教学方法就能实现,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如何能够在课堂中实现不能准确定位,在教学中也就不便于达成,具有宽泛化与虚化倾向,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感到无所适从。2017年普通高中与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分目标(普通高中),要求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但这并不符合学理逻辑。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难于在每节课都能协调和全面实现3个分目标,健康行为分目标也不能通过体育教学来独自承担。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健康教育除体育与健康课程外,还要由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品德分目标也不可能在每节课堂上都能充分体现,需要特有的教学情景与比赛氛围。如果每节课、每门课程、每个学期都不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则无法落实。许多教师在操作层面上依然是延续“贴标签”的方法,将3个方面分目标“对号入座”,至于是否达成则不得而知。

体育课程目标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坚持体育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就是要使“核心素养落地”,将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统整与超越,挖掘核心素养深层次内涵,引领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从核心素养视角来观察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体育课中,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贯彻“教会、勤练、常赛”,进而锤炼意志与健全人格,培育符合我国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体育课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学会一项运动技能,虽然有升学压力、社会导向、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各级学校的体育老师应负有责任,而不良宣传与课程模式导向也起到阻碍作用。因为只有教会运动技能,才能进行训练与比赛;只有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才能使学生从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至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目标则依托体育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只有学会体育技能并加以运用,其他目标才能有重点、分步骤地协同发展。因此,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学会体育技能为第一要务,然后才能实现其他功能,不能将体育课与学校体育的目标相混淆;不应舍本逐末地强调改善学生体质问题,体质改善只是其中一个伴随性的副产品而已,这需要突出“体育技能”为课程的主线地位[1]。淡化甚至排除体育课程教学的“学习运动技能”目标,突出“增强学生体质目标”,其思想虽然出于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担忧和强烈的责任感,但其策略和方法却有失偏颇[2],不仅运动技能目标没达到,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目标也难以实现,最终丧失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特征,降低体育课的“含金量”。只有将教授运动技术(基本技术与战术、专项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的第一目标,根据教材性质与学生特点的实际情况配以辅助目标,才能主次分明,将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理论联系实践,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设计好科学合理的教学步骤与方法,最终达成体育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