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释义、价值探求与实践探索
作者: 叶松东 贾晨摘 要:作为一种“信息-行为”耦合下冲破知识中心导向体育课程桎梏的探索式教学模式,体育非线性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对这种以生态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习过程中学生、任务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归纳其创设代表性体育教学情境、调控关键性体育教学制约因素、简化复杂性体育教学任务设计、优化封闭性体育教学信息约束等实践原则;厘清体育非线性教学在注重学生身体主体性发展、强调多维体育情境开发、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等层面的内在价值。最后提出实践路径:从主动设置探索性体育教学情境,创造感知-行为共同体;合理调适复合性体育教学任务,促进有意义的身体体验;有效引导学生运动行为自组织,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核心素养;体育非线性教学;生态动力学;探索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5-0111-08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valu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nonlinea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YE Songdong1,JIA Che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510303,China)
Abstract: As an exploratory teaching model to break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knowledge center-orien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coupling of "information-behavior", the nonlinea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vides powerful support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re literacy among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dynamics and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focusing on discussion of the interactive effect between students, tasks, and environmental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this work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practical principles that creating representative learning situations, regulating critical constraining factors, simplifying complex task designs, and optimizing closed information constraints, and also clarifies the internal values from the nonlinea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lf-subjectivity, emphas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e physical education contexts, and accelerating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Lastly, the practical path has been also suggested, such as actively setting exploratory situ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create perceptual-behavioral communities, reasonably adjusting constraining task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promote meaningful physical experiences, and effectively guiding student self-organization on sport behaviour to help them generate the core literacy in the discipline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re literacy;nonlinea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ecological dynamics;exploratory behaviour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标志着我国体育课程标准迈向核心素养时代,而且助推着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从“三基”“三维”向“核心素养”的逻辑转型,以及从“知识中心观”到“育人中心观”的路径转变。在此背景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关键。然而从当下的教学实践来看,体育教学方法使用欠妥导致的教学情境僵化以及体育教学方式制式套用引发的知识系统性不足等问题较为突显。这些教学模式的弊病除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内在价值外,往往还会使体育教学陷入“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困境[1]。因此,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和既有规律形成一种满足体育教学需要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源于身体与情境的深度交互,这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方式能够在学生知识、能力、行为、品德等诸多维度发挥塑造作用[2]。而生态动力学所指出的差异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方式与多元化认知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即学生的运动能力呈非线性发展状态,受到内在动态、外界环境和任务探索的共同制约[3],也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此,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生成的逻辑进路,系统归纳以生态动力学为基础的体育非线性教学,试图通过对这一模式的解析探寻培养我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路径。
1 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释义
1.1 体育非线性教学的概念内涵
体育非线性教学(nonlinear pedagogy,NLP)是在生态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发展和构建而来的,其以制约因素引导法(constraints-led approach,CLA)为框架[4],聚焦于学习者与学习情境间的交互。这种以探索性学习为核心,鼓励探寻个性化运动解决方案,来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情感态度、健康行为、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全方位发展的教学模式也呈现出其独有特点:
第一,实现目标手段的多样性。通过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基于特定情境进行探索与实践。在传统教学方式中,体育教师倾向于规定单一的运动技术实现路径让学生机械式练习致使学生感觉到枯燥[5]。体育非线性教学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方式实现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探索者,以此来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运动兴趣与探索精神。如网球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平击或切削实现击球过网的目标,通过创造包容性的空间使学生探索自己的行为模式。
第二,教学情境的多元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体育教学情境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化与教学条件现状予以调整,但目前的教学情境过于追求共性而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6]。体育非线性教学立足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鼓励体育教师根据课程目标通过改变规则、优化场地器材、丰富教学内容、合理配置跨学科知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通过使用符合小学生人体工学的小号篮球设备使学生切身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凭借赋予学生体育动漫角色激励其偏好行为的出现,将不同形状道具设置为障碍物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创设游戏性竞争场景激励学生使用运动技战术等[7],这些多元化教学情境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运动技能发展的非线性。传统体育课程因碎片化教学、缺乏多元教学情境、缺失一体化的课程衔接等因素,致使学生学习十余年体育课仍未能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8]。体育非线性教学主张脱离现实情境的长时间练习不一定会获得相应提高,而扎根于代表性学习情境的小段时间练习可能会导致学习的快速进步。如在公开水域中学游泳因比在游泳池中更能调动儿童的视觉、认知与身体协调等,通过短期学习就能实现游泳技能的突破[9]。由此可见,体育非线性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使个体尽快适应动态情境。
综上,与传统线性教学(linear pedagogy,LP)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运动技能的重复练习以实现运动形式的一致性不同,体育非线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聚焦于学习过程中学生、任务和环境限制间的相互作用,鼓励学习者在动态情境中进行探索式学习,试图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运动环境促进学生身体与情境的充分交互,使学生全面感知动态情境中的多样化信息并做出适应性反馈,实现“感知-行为”间的耦合进而推进学生的整体性认知与核心素养发展。
1.2 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关注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动力学作为体育非线性教学的理论基础[10],为阐释身体活动中人类技能的形成与品格塑造提供理论支撑。由于该理论受生态心理学、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热力学和协同学等多学科的影响,因此也从运动技能源于个体神经生物系统间的协作、身体与情境的深度交互促进个体发展2个维度为体育非线性教学提供理论指引。
第一,复杂神经生物系统间各部分的协作是个体发展运动能力的基础[11]。生态动力学为体育非线性教学塑造学生整体性的信息感知情境,进而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运动行为提供理论支撑。一方面,在生态动力学理论中,学习者被概念化为复杂的神经生物系统,个体的感知-行动被描绘为神经元、肌肉、关节、肢体等会根据环境刺激做出相适应的反馈,其内在机制是个体的知觉、认知、决策制定和行动支持共同体精准识别动态环境中的有效信息进而形成运动行为。这种目的性适应行为源于系统组成部分间的自发互动模式。如篮球投篮等技术动作证明神经生物系统在协调多关节目标导向行为等方面具有关键的复杂系统特性[12]。为此,体育非线性教学强调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充分调动多通道感知,通过触觉、视听觉反馈与运动系统执行等,使自身这一复杂的神经生物系统充分利用环境信息,激发学生挖掘不同运动行为。另一方面,生态动力学提出简并性,是指个体能通过不同运动行为实现同一目标,实质上是个体神经生物系统根据不同环境刺激所做出的相应反馈,简并性与“信息-运动”耦合系统中的关联度有关[13]。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学生会实现利用个性化运动行为探索环境到通过多元化运动行为适应环境的转变,前者代表在学习初期学习者只能凭借已有经验单一化地完成任务,而后者代表学生能够自由切换已有经验多渠道完成任务,这为体育非线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运动行为探索运动情境提供理论支持,使其能够以不同的运动协调模式实现相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