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作者: 李苏婷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能够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形势中,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入强心针,强化培育的系统思维,厚植培育的历史视野,从而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因此,要将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思政课课堂、红色资源和以人为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纳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中,发挥其对价值观培育的引领功能。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培育;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27-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1.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是培育时代新人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价值内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2],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发展的源头,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蕴含着巨大的精神气韵和实践价值。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体会革命先辈的情怀与奋斗精神,厚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气质,增强其在新阶段以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拼搏意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伟大建党精神联系密切,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价值观层面的时代延续和价值期待。伟大建党精神是从党的百年历史实践和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文化中凝结出来的精神要义和价值旨归,它以伟大实践深刻揭示团结一心、以人民为中心、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新时代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准则,致力于凝聚社会力量应对当前各种挑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伟大建党精神内在价值追求的延续。同时,伟大建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的重要来源。从其要素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在国家层面强调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在社会层面强调打破阶级屏障和压迫,实现社会平等;在个人层面强调个人存亡与国家、社会之间的不可分割性。这些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来源。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建党精神的一致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为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一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神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是坚定的价值目标、丰富的精神内容、顽强奋斗的实践过程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将其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以精神养精神,以精神唤信心,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引领作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所具有的精神动力,主要表现为它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打下基础。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党带领人民开创一条新道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国家也逐渐独立强大起来。这一切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行性。这让大学生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奋斗热情以及其坚守的信仰、原则兼具理论力量、实践力量,产生信服感,进而愿意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在这意愿的作用下,增强其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的可能性,寻求更科学的认识,形成正确认知。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所体现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还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能力及其斗志,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心理建设。伟大建党精神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汗水浇筑而成的。他们当中有很多青年,稚嫩的肩膀上早已扛上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大旗,许多生命为此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纪。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中,用伟大斗争故事,引起学生心理共振,增强其爱国之情和奋斗之志。这种强烈的信念感、高尚的价值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实践精神,在无形中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反思,使他们思考如何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及让社会变得更好。这种情感的互动、实践的反思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上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其斗志。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思维

伟大建党精神是由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大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它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双重结合,是系统性的精神力量与价值指引,体现了理想照进现实、现实给予回应的有机互动。它以人为核心,以“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为斗争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的精神系统才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推动斗争向纵深发展。我们应当明白,仅凭理想和真理而没有强大的人民力量作为武器的革命斗争,或者没有明确的理想和价值目标来统一思想认识,仅靠人民力量自发地进行斗争,终究会走向失败。正如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它所体现出来的理论与现实的系统性力量的薄弱性,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系统性指引下,党才能够带领人民渡过难关,创造奇迹。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有效串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个层面、12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系统把握其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现实发展需求所提出来的,是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阐述,其价值目标各有侧重,又彼此联系、互为条件。国家是社会和个人的存在论前提,国家层面的价值理想是社会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总体性目标;社会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桥梁,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沟通国家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准则的必然环节;个人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国家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取向得以实现的基础[3]。大学生通过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来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其内在统一性的理解,就不会轻易被一些混乱表象所迷惑而去割裂其整体性,逐渐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强化系统性认知思维。

(三)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底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落地的重要精神动力,也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纵观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农民起义,人民思想意识依旧是被困在封建牢笼里的,没有跳脱出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因而这种革命就会阶段性出现,陷入历史周期律困境。而中国共产党找到新出路,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深刻总结传统思想中积极成分,形成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人们觉醒时代全面开启的重要推动力,无产阶级在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不再寄希望于官僚阶层、资产阶级的施舍。因而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据新阶段发展情况凝结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价值样式和话语体系。在关注其时代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培育中寻找其历史性,增强说服力。通过在培育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支撑和百年党史的润色。一方面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轨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价值观领域的时代性延续,是重要的精神传承与发展。它通过3个层次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这一活动中,实现二者内容的时空对话,为其提供一个有信服力的历史参照物,有利于促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历史联结,拓宽历史视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氛围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生发出许多具体的伟大时代精神,如井冈山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因而,大学生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3个倡导层次是党和人民面对新时代的发展状况做出的阶段性的价值追求。可见,在培育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并加深理解。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将其运用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来,提升培育实效。但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影响融入效果。一方面从教育主体本身出发分析融入困境,另一方面要考察外在环境对融入产生的消极影响,明确重要障碍,为培育活动找准基点,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可能性。

(一)教育主体的有限理性固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偏差

马克思主义秉持可知论观点,认为人能够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因为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但同时认识又是有限的,因为每个时代的人因为环境、时间和大脑认知的局限性等问题导致认识并不一定完全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言,“绝对地认识着的思维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彼此并列和前后相继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的,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出差错,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道路行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它”[4]。这表明人因为个体的有限理性,在一定阶段内并不一定能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产生认知偏差,造成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或曲解。

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教育主体的有限理性是阻碍融入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育者的有限理性导致其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的目的和价值引领作用认识不明确,影响其传播效果。部分教育者的认知和思维仍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在开展教学时囿于静态化和抽象化的理论窠臼,课堂仍然是教学“终点”。这会导致教育者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育认知看待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融入,将其作为知识点,侧重于理论层面的灌输。这种单向度的传授方式缺乏实践的互动和教学的持续性,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未能很好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领作用,影响教育效果。教育者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育者能力和素质还有待提升,部分教育者专业性不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理解不彻底,在融入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学生未能很好地构建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认知系统,造成认知不彻底,理解不深刻。教育对象的有限理性引起对作为主流价值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误解和偏见,影响接受效果。在全媒体时代,一些传播平台和组织为了某些目的,“会在学生使用过程中,刻意推荐一些戏说历史、揶揄政策、耻笑英雄等错误信息,这些内容不仅腐蚀大学生的思想,而且消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5],试图以“非主流”消解主流价值的影响力,歧义化主流价值的内涵和实质。而大学生理论素养还不深刻,实践阅历还不丰富,真假辨析能力还不够强,又具有猎奇、单纯等心理特点,这些内容与大学生认知范畴的有限性叠加,会加剧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误解和偏见。这种误解和偏见会让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也抱有同样的心态和认知,意识不到它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无形中构筑一道心理壁垒,加大融入难度,影响教育效果。

(二)政治认同的式微加剧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疏离

“政治认同是社会个体对特定政治行为主体产生的社会心理反映,是广大社会成员立足具体的政治生活及其政治实践而对某种政治体系自觉萌生的依附和归属的心理或情感”[6],是民心凝聚、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整个社会价值认同问题的重要环节和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的重组重建、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意识形态的对话交锋等使得社会的政治认同逐渐式微,处于被冲击、淡化和消解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国民对政治现象的关心、执政行为的敏感、政策贯彻的热情和政治价值的关注中,这些表现的冷漠、淡化和质疑是价值失序的直接表现,最终会影响中国社会整体价值认同的实现。”[7]这种负面的社会情绪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传递到大学生生活中,再加上一些不公平、不道德、不平等的社会事件,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政治认同情况,导致学生对社会和政府的态度存在着矛盾纠结的情感,一些人甚至以“佛系”“躺平”等态度来逃避现实社会。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自己与所处的社会隔离开来,把自己当作社会发展的旁观者,甚至是受害者,期望通过逃离或自我隔离来获得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人把自己与社会发展隔绝开来,忽视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不认同不践行。而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和政府坚持和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式微的情况下,很容易将对政府和社会的负面情绪投射到伟大建党精神等主流价值理念上来,对其有所排斥,出现情感疏离。这容易导致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首先会遭遇学生的心理壁垒,难以打开他们的心扉,造成教育效果不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