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整合潮起
作者: 符胜斌
专业化整合和产业转型升级,是2022年并购市场的主题。专业化整合主要发生在国有资本之间,央企、国企涌现了诸多大型交易,为低迷的并购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为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或跨界进入新能源、硬科技等赛道,上市公司表现尤为突出。
此外,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等被动性重组也有增长,这些交易的主体以民营资本为主。私募股权并购退出、跨境并购的交易数量与金额则同比下滑。
所有这些现象,都揭示出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企业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无疑将对未来的并购市场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2022年的并购市场,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低谷。
这一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金额为3.89万亿元,较2021年的4.9万亿元下降20.6%,仅相当于2015年的水平,创下近7年新低。从财务顾问的业务开展情况看,2021年有6家财务顾问承做的项目交易额在1000亿元以上,2022年仅有两家。其中,排名首位的财务顾问承做项目交易额,2022年较2021年骤降约55%。
并购市场的变化,是2022年宏观经济环境在并购领域的折射。
这一年,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很多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能源安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重构、疫情冲击以及美联储连续7次加息等,都增加了并购的成本,放大了并购的不确定性。2022年并购市场的总量和活跃度,也随之下降到一个更低的水平。
这一年,并购市场整体趋冷,但从交易主体、交易逻辑来看,不同性质的资本,有不同的表现,国有资本重组整合激流涌动,民营资本则更多自我救赎。
国资:专业化整合是主流
国有资本无疑是这轮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2022年前10大并购交易中,国有资本主导的有7起,交易金额4009.15亿元,占前十大交易金额的78.42%(表1)。
表1 :2022年前十大并购交易

国有资本参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专业化整合。这也是国资体系近些年重点开展的工作。上述7起交易中,有6起属于这一范畴。
从整合范围看,既包括了国企内部的专业化整合,如陕煤股份收购神南矿业、中国电建股份与中国电建集团之间的资产置换、中航电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徐工机械吸收合并母公司徐工有限等,也包括了国企之间的专业化整合,如河南省国资委主导推动的河南交通投资集团增资、中国三峡集团与蒙能集团合作成立新能源专业公司等。
2022年7月、10月,国务院国资委先后组织了两次央企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45家央企,24个项目,将国企的专业化整合推向了一个新起点。45家央企,占现有98家央企的45.9%。
国资的专业化整合,着眼点都是盘活已有的存量资产,通过整合后的专业化管理,提升资产价值。
二是向战略性新兴行业发展。新能源、硬科技等产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链重塑、供应链强本的主要方向。国有资本也在这些领域持续发力,纷纷投资发展增量业务。
比如国投集团旗下总规模近2000亿元的42只基金,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等领域,累计投资了670多个项目。截至2022年8月底,中国国新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244个,投资金额2745亿元。
三是整合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内部重组如火如荼之外,抓住“纾困”等时机,参与民营企业重组,也是国有资本运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作为花呗、借呗运营主体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简称“蚂蚁消费金融”)增资。
2022年11月,蚂蚁消费金融引入6名新股东,增资105亿元。其中,杭金数科、农信集团两家国有股东合计增资20.7亿元,持股分别达到10%、1.19%,分列第二、第七大股东。蚂蚁集团持股不变,仍为50%。2023年1月7日,蚂蚁集团公告,其主要股东投票权发生变化,从马云、蚂蚁集团管理层、员工代表等作为一致行动人共同行使53.46%的股份表决权,变更为各自独立行使,即马云拥有6.208%的投票权,蚂蚁集团不再有实控人。
2023年新年伊始,厦门国资建发股份就筹划以现金方式收购红星美凯龙(01528.HK)不超过30%的股份,成为后者的实际控制人。按红星美凯龙当前市值计算,建发股份的收购成本预计约60亿元。
经初步统计,2022年大约有22家民营上市公司被国资收购。山东、广州等地的国有资本,出镜频率都比较高。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国有资本便逐渐成为中国并购市场的主力军。从国企混改、到国企纾困,再到现在的专业化整合,国有资本交易量在并购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这既是国企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环境影响企业活动的一个侧面。
上市公司重组呈现新特点:龙头企业整合产业成主流
上市公司是中国并购市场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2年底,京沪深三大交易所已有5079家上市公司,集中了中国大部分优秀公司。在并购重组上,这些公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十大并购交易中,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就有9起。
2022年,国内上市公司实施了超过200起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如果加上一般性并购重组、上市公司收购等项目,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重组项目数预计超过1500起。
这些项目除国有上市公司仍担当主力外,还呈现鲜明的特点。
一是“A收A”风起云涌。2020-2022年分别发生5起、11起、16起,合计32起“A收A”交易。2022年的项目数为近3年最高,且是前两年之和(表2)。
表2 :2022 年“A收A”项目情况(单位:亿元)

16起交易,剔除宁夏建材吸收合并中建信息、中航电子吸收合并中航机电、中国铝业协议收购云铝股份等3起内部重组项目,其余13起交易有如下特征。
就交易逻辑而言,这些收购都有明显的产业协同动机。比如紫金矿业收购ST龙净,主要目的是补足自身在装备制造方面的不足,以及在冶炼厂烟气治理、矿山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被收购后,ST龙净以4726.71万元价格收购紫金环保持有的3家公司控股权。紫金矿业将ST龙净打造为环保节能产业平台的意图已很明显。
就收购主体而言,大部分是行业或者细分行业的龙头,其中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有3家,500亿-1000亿元的有4家。就收购标的市值而言,市值超过50亿元的有7家,低于50亿元的有6家,数量相当。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A收A”时,实施主体主要是行业龙头,其选择标的公司的关键指标不是市值,而是业务是否符合自身发展需要。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其产业协同的交易逻辑。
就交易方式而言,有11起交易采取了协议转让方式。就收购比例而言,12起交易的收购比例或拥有控制权的股份比例在30%以下。此举既有规避全面要约收购的原因,也有出于相关商业安排控制并购风险的考虑。
二是要约收购方兴未艾。与“A收A”类似,2022年的要约收购项目数也创下近3年的新高。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发生了14起要约收购,高于2020年的10起和2021年的11起(表3)。
表3 :2022年国内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情况

14起交易中,部分要约有8起,基本是控股股东为了巩固控制权而主动发起;全面要约有6起,基本是因实际控制人变更,且新实控人控制上市公司股份超过30%而被动发起。
这里面比较特殊的项目,是蒙牛乳业要约收购妙可蓝多5%股份。
蒙牛乳业收购的目的是提升投资者信心。通俗地说,是为了提高妙可蓝多的市值。但从妙可蓝多的股价表现来看,这一目的似乎并未达到。要约收购发起时,妙可蓝多的股价约为30元/股;收购结束时,却下跌至约27元/股。要约收购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所起的作用,似乎并不大。
三是借壳上市边缘化。随着注册制实施、监管力度加强,并购市场原本火热的借壳上市,在2022年明显边缘化。全年仅发生一起借壳交易,即中国交建集团分拆工程设计板块,借壳祁连山(600720)。而在2020-2021年,并购市场分别发生了6起和9起借壳上市交易。
能IPO的项目,就不借壳,似已成为市场共识。
从2022年发生的唯一一起交易来看,中国交建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同属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中国交建集团工程设计板块借壳祁连山,也体现出央企专业化整合的另一个方向,即盘活或整合上市公司资源。在这个交易中,祁连山剥离现有的水泥业务,并注入中国交建集团旗下工程设计服务业务,得以保持上市公司地位。
祁连山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众多以生产水泥业务为主的公司之一。从2020年开始,中国建材集团就开始逐步将水泥业务资产注入天山股份(000877)。2020年7月,中国建材集团向天山股份注入的水泥资产规模981亿元;2022年2月,天山股份托管北方水泥;2022年4月,中国建材另一家上市公司宁夏建材(600449)向天山股份出售水泥业务资产。
如果天山股份采取吸收合并祁连山的方式归集水泥业务,有可能浪费一家上市公司资源,并且会增加操作的难度和成本。按照现在的“卖壳”方式处理,对中国建材集团而言,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祁连山剥离的水泥业务,将有可能被装入天山股份。
借壳的逻辑虽然发生变化,但规避监管的“花式”借壳,依然存在,ST三盛(300282)重组就是典型代表。
在这起重组中,一家未营业的公司(深圳市太力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另一家未营业公司的资助下,出资13亿元收购亏损的ST三盛。ST三盛接着又出资5亿元,收购一家亏损且盈利能力存疑的公司(麻栗坡天雄新材料有限公司),试图曲线借壳上市。
在ST三盛及其实际控制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交易各方不惜增加交易成本和难度,迅速调整方案。由于现金收购已不在监管部门的审批范围,各方快速地完成了交易。经过一番抽丝剥茧,这起交易的幕后关键先生,也呼之欲出。但这起“花式”借壳,留给市场的,唯有担忧。
从2022年并购交易呈现的新特点看,上市公司的并购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套利”为目的并购、高杠杆收购等已很少出现。龙头企业发力产业整合,助力企业版图扩张的并购,越来越占据主流。并购交易,越来越回归本源。
债务重组和破产重整:以时间换空间
债务重组和破产重整项目,在2022年的并购市场也占据了一定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