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下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孙芹娣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强小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有效强化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加强问题引导,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能够应用逆向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其年龄较小,且心智尚未健全,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尚未意识到小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导致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采用正确引导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加强师生合作,构建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师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作业率,为其课堂学习营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数学教师采用单一、枯燥的数学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下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项教学手段打破思维定式,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阅读进行巩固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避免数学知识出现碎片化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结合数学的特点,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强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为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在新时期,教师立足于教学实际,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意见,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下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立足教学内容,夯实基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组织教学过程当中只注重教学进度,而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佳。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开展枯燥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高。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内容,针对教学上的基础知识进行多次学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期间,教师可以构建思维导图、树状图等形式,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逐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过程当中,教师为了营造教学气氛,做好课堂导入,向学生询问:“在学习四边形时,我们都认识了哪几种四边形,他们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记忆。接着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观察了解平行四边形与普通四边形的不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基础知识进行分析与探讨,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以及对角的特征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基础四边形的回顾,开展对比教学,能够在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中,对学生逆行思维的培养创设便利条件,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下,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以小组合作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精神。在学习加法运算的时候,假设妈妈买的一箱苹果,第一天吃了半箱苹果,第二天吃了剩下的半箱的一半,最后还剩了七个苹果。在研究妈妈实际上买了多少个苹果的时候,就需要进行逆推,结合题干中给予的具体数量关系,以从后向前的顺序进行推到,结合加法运算相关知识,得出第一天吃完后还剩7+7即14个苹果,因为第一天吃了一半的苹果,所以在第一天前应该是有14+14即28个苹果,从而得出该箱苹果有28个。教师在进行题目讲解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将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复习,结合所学内容,举出一系列的题目完成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的训练,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的本质,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以问题为引导,加强知识的运用
在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下,小学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且各项学习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小学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对逆向思维的渗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开展问题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训练过程当中为其逆向思维的培养提供帮助。
教师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二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有效地结合,在引领学生回顾二元一次方程求解的过程当中,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将其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如同学们,你们到水果市场去买苹果,能够猜出苹果的价格吗?并在课件当中向学生展示。如买同样质量的苹果比梨多花18元,若老师买了三斤苹果,请同学们回答梨的价格是多少钱?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问题,要求学生对未知数设变量X,从而找到等量关系,构建二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在学生思考之后,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派选出代表上台展示,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应用推导法和对比法列方程组的形式,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教学案例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通过不同角度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解需要利用逆推法的应用题时,以问题为引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数量之间的联系,已知今年暑假某小学的毕业生有86人,一共招收了148名新生,与此同时,又有7名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3名学生是转去其他小学,如果现在学校里一共有654名学生,求在暑假前学校里学生的总数。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在没有转入和转出的学生的情况下,学校有多少人”,“计算招收新学生是用加法还是减法”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引导,完成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帮助学生正确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三)开展多元化教学,构建完整教学体系
在小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意识到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联系,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在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思维进行探讨与分析,并结合教学知识,将思维内化。教师开展教学应当挖掘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教学框架和思维框架,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多边形的面积的求解方法,如填补法、分割法,加强学生对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求解的思考。对此,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在课件中呈现规整的四边形、三角形,带领学生对规则图形面积到计算公式进行巩固和学习,并且向学生讲述生活中有很多不规则的多边形,如何求解不规则的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不规则的图形是由规则的图形组合而成,使学生能够加强基础四边形与不规则的多边形的联系,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接着教师借助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当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逆向思维,串联之前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当中获得灵感,推动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在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过程当中,要综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常见的各类问题进行推导,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营造良好教学情境,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向学生展示多彩的图片或视频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知识体系下进行学习。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条件。在该教学过程当中,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教师为了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开展“乘除法”这一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通过分析和探究,使学生掌握除法和乘法的转换关系,将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学习简单的行程问题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造上学与放学的情境,假设步行5千米需要1个小时,如果骑自行车,那么移动速度变为1小时能够骑行13千米。如果步行上学,骑自行车回家,那么骑自行车能够比步行少消耗4个小时,求家与学校的距离。上学与放学是小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教师通过讲解题目,帮助学生学会将家与学校的距离设为x,并结合骑自行车能够比步行少消耗4个小时列出相应方程,进而完成题目的解答。在数学解题的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之外,还要通过分解正向思维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对逆向思维进行剖析,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数学短片,通过播放数学短片的形式,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挖掘教学的重难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要合理地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以及社会实践,全面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