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中美术活动探析
作者: 许逸磊
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游戏化不是对已有课程的摒弃,而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在《指南》核心理念的引领下,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班本课程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班本课程着眼于幼儿自身,源于幼儿的兴趣导向,基于幼儿的当前经验,指向幼儿的能力提升,是《指南》精神的体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美术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积极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6岁的幼儿思维往往来自物体的形态、颜色、声音和动作。所以一切通过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的实物内容,对幼儿来说都产生了探索意义与好奇心,这就为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意义,因此让幼儿进行美术活动能够彰显班本课程的独特价值。
一、在班本课程中美术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感知经验与体验是幼儿艺术再现和创作的来源,生命和情感融合的创作才是生动而有价值的。虞永平教授说:“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必须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幼儿对周围的环境有一种好奇,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小惊喜,从而激发继续探索的欲望。班本课程中的美术活动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对幼儿来说就是能激发好奇心与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时刻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兴趣为切入点,并善于运用语言引导孩子仔细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特点,在孩子的观察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班本课程《格子世界》就缘于孩子吃早点时发现上面有好多的正方形。“我的华夫饼上面有12个正方形!”“这些正方形排在一起真像格子!”方格子图案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观察欲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启了寻找方格子图案之旅。孩子们发现衣服是格子的,裤子是格子的,走廊上的地砖也是格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就像催化剂一般,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究。为了追随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个有关“格子”的有趣故事就此展开了……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里有格子呢?孩子们发现楼下的停车场就是格子的,和哥哥一起玩飞行棋的时候,发现棋盘也是格子,还有个小朋友发现自己家的小被子是格子的。孩子们设计了格子调查表:玩具、格子毛毯、衣服、地砖、装饰品……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格子无处不在。
大自然中充满着许多的神奇和疑问,教师都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主动引导幼儿从熟悉或现有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以选取最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素材“小树叶”为契机开展了班本课程《小树叶变身记》,孩子们通过与树叶亲密接触,把对小树叶的美好感受通过稚嫩的小手勾画出来,同时体验着给小树叶创意变身的乐趣。孩子们户外散步捡来的松果,经过想象变成充满童趣的小刺猬。他们在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不仅获得了美术灵感,也积累了艺术创意。该课程不仅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大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二、在班本课程中美术与创新意识相融合,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粒美的种子,教师应该充分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心里美的种子生根开花。孩子在和外部世界的交往中,会在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基础上,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印象较深刻的认知对象或感兴趣的事情通过模仿创造将其再现出来。在班本课程中,让美术活动与创作能力相结合,在创作想象过程中逐步成为美术的主宰者。这种以幼儿为主体开展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就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想象的过程中产生美术线索,然后根据自身的愿望来活灵活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班本课程《格子世界》中,欣赏完“方格子老虎”后,孩子们又有了奇思妙想,纷纷说:“老师,有方格子老虎,那有没有方格子小猫、小恐龙呢?”于是他们继续探讨、尝试。他们脑洞大开,小兔子、小猫在他们笔下都变成格子的了。“花格子大象艾玛”的故事里特别的艾玛深受孩子们喜爱,于是,在美术区里他们用编织条制作了花格子小螃蟹、花格子小菠萝。孩子们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后,对格子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于是老师在美术区域里又投放了许多材料:毛线、彩纸、扭扭棒、小镜片、冰棍棒等,孩子们设计成不同的格子,他们在格子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即兴创作,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蒙德里安的画风当中,并给我们展示出《我和大师DIY》的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幼儿的兴趣往往具有偶然性与不稳定性,幼儿自发的兴趣则多属浅层兴趣,通常具有情感色彩,很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层面上,但这种兴趣也易于转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兴趣的目的把浅层好奇心引申,让孩子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当孩子通过画、贴、拼、穿插的方式将格子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明显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格子的探究。一个孩子说:“老师,那位老爷爷把自己也画到格子里了,我也要把我的小汽车藏到格子里去!”这引起好多孩子的强烈共鸣。他们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又生成了美术活动《藏在格子里的秘密》,孩子们讨论着,有的说我喜欢五颜六色的格子,有的说我最喜欢蝴蝶,要把蝴蝶藏到格子里去。孩子们奇思妙想,他们把这些小秘密都隐藏到格子里去了。
三、在班本课程中美术与多领域内容相整合,满足幼儿学习的多重需求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也就是说我们要将五大领域相结合,通过领域整合和遵循整合学习的方式,形成美术课程,从而促进和发展幼儿的情感、态度、知识等多项发展技能。在班本课程中,我们把诗歌、故事、音乐、科学探究、社会知识等多领域内容互相融合、构成一个整体,使幼儿在开展美术活动的同时,与各领域课程互相融合获取认知体验,建立有机关系。在促进艺术表达创造的同时,使幼儿的视觉空间、语言表达、观察探究等多种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和提升。孩子在户外仔细观察了解树叶颜色以及外形特征,由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尝试根据树叶的形状组合,创意想象,利用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让小树叶大变身,发展拼、贴、拓等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更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不同种类的叶子,它们的颜色也会不同,快来说说你最喜欢的树叶。“我喜欢红红的叶子,像我的衣服一样漂亮!”“圆圆的叶子,摸上去滑滑的。”“尖尖的叶子很好玩!”孩子们在对绘本故事《叶子小屋》《风中的树叶》理解的基础上,乐意地用动作和语言表达故事情节,并从中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孩子们进行户外音乐游戏《小树叶》,他们戴上树叶头饰,和大树妈妈一起做游戏,用动作和歌声表现小树叶的不同状态,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在实施班本课程《格子大世界》的过程中,孩子们来到户外,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幼儿园的涂鸦墙也是格子的,于是孩子们突发奇想地在地上也画起了格子,玩起了体育游戏《跳格子》,他们还创造了各种各样跳格子的方法,有用单脚的、有找同伴拉着手一起跳的,玩得开心极了。在《初探图案艺术,走进蓝白世界》课程中,用染好的蓝印花布缝制沙包、飞盘。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玩着蓝印花布制成的沙包、飞盘,成为操场上最亮的仔。
又如班本课程《神奇的水彩》实施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尝试懂得:油画棒它的成分是油性,因为油与水的密度不同,水和油不会融在一起,当水彩颜料遇到油画棒时,就会自然脱离开,产生了奇妙的“油水分离画”。孩子们感叹:原来这不是魔术,是科学,好神奇啊!水彩颜料还能和什么搅拌在一起呢?最终我们在孩子的奇思妙想中挑选了呼声最高的四个选项进行投票。最终牛奶高票胜出,孩子们惊喜地看到了牛奶和水彩颜料搅拌在一起的样子。
四、班本课程中美术与环境创设相契合,促进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环境是潜在的老师,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形课程,应该具有教育、记录的作用,并能不断地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儿童是环境的主人,他们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和环境相契合,是最儿童最艺术的创作。在此过程中,需要让儿童发挥创造力,并调动自身的已有生活经验,利用画画、剪剪、贴贴等活动形式进行装饰设计。对孩子们而言,这样的活动除了具有游戏的趣味性,发挥了艺术天分,更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童画世界”,提高了创造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班本课程《格子世界》里,孩子们将蛋糕盘子上的格子涂上颜色,他们用漂亮的格子作品装扮孔雀的尾巴。那一刻孩子因此受到鼓舞,自信心满满。在班本课程《小树叶变身记》中,孩子们给透明的叶脉增添梦幻般的颜色,系上彩色绳线,悬挂在窗边,变成窗帘。孩子们拿起画笔,给树叶宝宝穿上了五彩的衣服,将其做成花环,高低错落地悬挂,在班级中摇曳;小手掌轻轻一按,就完成一幅色彩鲜艳的手掌印画打扮树妈妈;收集来的树叶用麻绳装扮一下立马变成了树叶小屋。
在班本课程《初探图案艺术,走进蓝白世界》中,孩子们试着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创作蓝印花布。班级自主进餐区铺上自制的蓝印花桌布,用蓝印花布装饰餐盘,把蓝印花布小方巾折成花朵形状摆放在杯子里,顷刻间变成了五星级餐厅。生活区里的孩子们戴着蓝印花布头巾,编织着美丽的衣服;表演区里的孩子围着蓝印花布肚兜,撑着小花伞,就像梦里水乡的小姑娘。孩子们的艺术表达和环境完美地相契合,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中提升美术素养,培养了会玩、爱玩的“玩美”艺术。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班本课程中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使幼儿在一种宽松有趣的氛围下逐步提升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为此,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不断完善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班本课程中的美术活动,更好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以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为基础,理解尊重他们,并支持其有意义的学习,积极营造丰富适宜、充满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拥有美!
(许逸磊,南通市紫荆花幼儿园一级教师,副园长,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