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陈海燕

素质教育、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提出,让校本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实际建设校本课程时,教师应践行育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依托学科建设工作,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并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添加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更加精彩的校本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确立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同,校本课程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成长沃土。但是许多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力量有限,教育理念落后,使得校本课程的建设一直存在短板,影响了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对此,学校应当主动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并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全方位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践行育人为本,实现全面培养

新课标着重提出了“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期望教师能够将全面发展学生当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时,教师也应当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主动地做好五育融合、创新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养获得全面成长,以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起之秀。

(一)促进“五育融合”,落实素质教育

纵观当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存在“重智、轻德、弱体、抑美、缺劳”的现象,使得学生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状态。为了打破原有的教育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品德素养、审美品质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有必要秉承“五育融合”的理念进行课程建设,让校本课程获得充分地开发,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教师可以利用“废物利用”的校本劳动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劳动活动的落实准备充分的素材。在活动中,教师先展示一些由牛奶箱、废旧饮料瓶制作的工艺品、生活用品等,并带领学生进行欣赏,使学生在发现这些物品的美中,产生对手中旧物进行改造的欲望。随后,教师请学生对手中的物品进行创意改造,以便学生透过自己的劳动,为原本丧失价值的物品赋予新的魅力。在完成劳动活动后,教师也要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主动地说出“废旧物品依旧还有使用的价值,我们不能随意丢弃废旧物品,而是要对它们进行正确处理,让环境更美好,……”等想法。如此,基于劳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强化审美素养,也能够形成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等意识,让五育融合的理念贯穿校本课程。

显然,教师主动地打破德育、美育等素质教育之间的界限,立足简单的活动,创建校本课程,做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启学生成长的新篇章。

(二)注重能力开发,开启创新意识

在小学阶段创建校本课程时,教师要认识到在学生的心中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所以,教师要大力弘扬创新教育,抓好教育时机鼓励学生展开创新制作,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展示,以便在解放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使学生从小就养成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

3D眼镜在生活中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创建“简易3D眼镜”的活动,请学生进行3D眼镜的创新制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拟定生活场景,引起学生对3D眼镜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步伐,揭开3D眼镜的奥秘。在了解了制作原理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制作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小组,让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展开3D眼镜的创新性设计和制作。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搭建“展我风采”的平台,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制作3D眼镜的过程,并阐述本组的创新设计理念。最后,教师再挖掘每一个作品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称赞,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从小在学生的心底埋下创新的种子,能在学生的心中开出灿烂的花,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获得发展的空间。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创新,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称赞,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的成功体验,真正地带领学生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二、依托学科建设,有效开发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优质的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让学科建设更具活力。而学科建设平台,也是开发校本课程的载体,能够滋养校本课程的灵魂。同时,完全摒弃学科建设工作,直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设置理念,致使校本课程的价值大打折扣。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地为校本课程与学科建设搭建互通的廊桥,积极依托学科建设工作,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做好数学阅读,为数学教学换“新颜”

数学课是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几何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倾向于采取师讲生听的方式直接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再引入题海战术,期望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增强数学素养。然而,随着双减政策、新课标教育理念在数学课的深度渗透,以往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出来,使得数学课堂也成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崭新阵地。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当让数学课变得更加丰满、更加有趣,为学生提供更加可口的“饭菜”,从而在为数学课换新颜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数学课上亦是如此。然而受到篇幅的限制,在数学教材上安排的内容较为精简,只能带领学生把握数学核心知识,推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对此,教师不妨创建数学阅读的校本课程,打开学生的阅读面。在课下,教师先结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任务,请学生自主收集数学资料。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等,为后续的阅读准备素材。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分享彼此收集的素材,并请学生交换彼此的阅读感受,以便学生在进一步打开知识面之余,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强化数学思维。

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从阅读中获得了启发,点燃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在他们的一生中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深刻记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发数学阅读的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外读物,在打开学生的阅读面中,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开发微课资源,做好分层教学

受到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而有些学生则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达到相同的水平。如果教师始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距,直接为学生创建完全一致的学习形式,势必会阻碍部分学生的成长。而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也有了新思路。在带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微课技术丰富课程资源,让分层教学模式在英语课上扎根、发芽。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到不同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制作微课的依据。首先,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将学生划分为“提高层”“基础层”等多个层次。随后,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对微课进行个性化的制作,如提高层的学生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掌握难度更大的英语知识,促进英语素养的持续提升。而基础层的学生则需要巩固基础英语知识,健全英语知识体系。对此,教师便可以制作难度不同、内容不同的微课,并在微课中添加图片、视频等元素,活化微课中各知识点的出现形式,促使提高层、基础层的学生都对微课程产生兴趣,积极地利用微课学习英语知识。

微课是英语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座上宾”,能够为学生提供灵动的学习资源,推动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更加享受学习英语的过程。

三、创新校本课程,满足成长需求

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但是许多教师的教育思想相对落后,使得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差无几,难以展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师的教育智慧。对此,为了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教师不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极富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并为学生创建自选课程,以便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

(一)增添文化色彩,强化课程底蕴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受到了中外许多人的喜爱,党中央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思想,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彰显中国底蕴。然而现如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经受着比以往更大的诱惑,而小学生的心性还不坚定,容易被不良文化吸引目光,产生猎奇心理,以至于最后误入歧途,难以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对此,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起到奠基的作用。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不妨基于传统节日展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拿端午节来说,教师便可以创建“粽叶飘香,共话端午”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一起走入端午节。在正式开展活动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自主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如端午节的来历、相关故事、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与端午节有关的信息。在活动中,教师先搭建平台,请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以便学生在相互交谈中进一步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之后,教师为学生呈现图片,使学生透过图片加深对端午节风俗习惯的印象。随后,教师提供包粽子的材料,与学生一起学习包粽子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传统佳节的独特韵味。

教师依托传统节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课程,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节日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感知,并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便学生畅游在传统文化的殿堂,成长为自豪的中国人。

(二)创设自选模式,张扬学生个性

早在许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了学生的差异性,他将学生比作是花木,认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合时宜的学习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茁壮成长。然而,在以往的课程中,许多学生都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难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导致学生在活动中难以绽放自身的个性潜能,也较难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时,教师不妨引入自选的活动模式,请学生倾听心底的声音,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最喜欢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绽放自己的个性。

教师可以先设计调查问卷,询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自选课程的设计奠定基础。在学生完成问卷后,教师对问卷上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为学生设计书法、美术、舞蹈、唱歌、诗歌朗诵等自选课程。在学校,教师将多样化的课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向学生介绍每一项课程的具体活动内容,以便学生基于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在学生完成选择后,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也是逐渐被开发的。对此,教师也要保障校本课程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多选择一些课程,帮助学生挖掘隐藏的特长和能力。

教师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再进行多元化校本课程的设计,能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创造机会,使学生真正地选出适合自己的课程活动,并在活动中尽情挥洒自己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之路仍旧布满荆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主动地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便在打造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养料,让学校教育的品质也得到空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