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引领,开启美工区域活动创造之旅
作者: 李鸣喆
美工区域活动是备受幼儿青睐的一种活动形式,能够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强化审美素养。而随着创造教育理念的提出,在现阶段组织幼儿参与美工区域活动时,教师应当做好目标体系的构建、材料的投放等,以便美工区域活动成为释放幼儿创造才能的“新舞台”。
美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工区域活动也成为教师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阵地,但纵观当前的美工区域活动,仍旧有许多教师未能将新课程理念植入课堂,依旧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先为幼儿进行示范,再指导幼儿通过模仿的方式完成对美工知识的建构。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幼儿的思维会逐步趋于僵化,难以真正地体会到美工区域活动的魅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论,指出了每一个幼儿都具备自主创造的才能,所以教师有必要打破常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每一个幼儿的创造才能都可以得到释放,从而让幼儿基于自己的双手真切地体会到美工区域活动的精彩之处。
一、构建明确目标体系,指引创造教育方向
如果将整个活动看作是一支航行中的帆船,那么活动目标就是“灯塔”,指引着帆船的方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能力,在活动目标中体现出层次性。所以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时,教师应当正视活动目标存在的价值,主动在活动目标中提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要求,以活动目标为方向进行活动细节的安排,在有效践行活动目标中切实获得相对理想的活动效果,促进幼儿美术素养、创造能力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小猫喵喵喵”的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做好活动目标的科学设计,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先对本次活动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让幼儿获得绘画的乐趣”“引导幼儿掌握用不规则线条表现小猫的形态”等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围绕上述内容,教师进行如下活动目标的设计:1.乐意参与美工区域活动,能够体会到活动的乐趣;2.能够自主创造小猫的造型、颜色,可以用不规则的线条表现小猫的形态;3.能够从不规则的线条中发现小猫,并添加尾巴、耳朵等结构。上述目标不仅明确指出了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要求,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体现了活动目标的层次性,能够让幼儿在循序渐进中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
显而易见,教师先对美工区域活动的内容进行分析,再结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要求进行活动目标的安排,能够指明整个美工区域活动的培养方向,使幼儿在达到活动目标要求中切实强化创造能力,发展美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做好材料精准投放,辅助幼儿展开创造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可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尤为重要。材料投放是幼儿集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效的材料投放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助幼儿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时,教师意识到材料本身的结构性较高、与生活的关联不密切时,幼儿也难以基于材料进一步释放创造才能。所以在活动中,教师应当主动基于活动的要求,为幼儿引入低结构性、生活性的材料,让幼儿透过材料本身意识到美工区域活动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并在改造材料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以“盒子”为主题创建幼儿美工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请幼儿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盒子,如牛奶盒、鞋盒等,为后续的活动准备材料。在活动中,教师先指导幼儿对手中的盒子进行观察,让幼儿基于自主观察的过程,发现盒子的基本结构、功用价值等,增强幼儿对盒子的认识。之后,教师再对幼儿进行引导,“盒子的用途非常广泛,但是许多时候我们会直接将用过的盒子扔了,不仅不环保,也很浪费”,使幼儿主动提出“我们可以将盒子制作成工艺品”“我们可以对盒子进行改造,让它拥有别的使用价值”等想法。面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创意想法,教师鼓励幼儿对手中的盒子进行改造,促使幼儿为废旧盒子赋予新的使用意义。
在美工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为幼儿布置收集生活材料的任务,能够有效拉近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促使幼儿在改造生活废旧物品的同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废弃的低结构材料时,可以积极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
三、适当添加竞赛元素,激活幼儿创造活力
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精神支柱。当幼儿对活动形式感兴趣时,幼儿也会形成极大的热情,自觉消耗自身的精力,主动地在活动中解放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幼儿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会在竞赛类的游戏活动中“用尽心力”,增加赢得比赛的概率。所以在美工区域活动中,为了实现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有必要添加竞赛类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有新意,以便幼儿更自觉地参与创造活动。此外,对于在竞赛中获得胜利的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创新想法,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灵感来源,以便全体幼儿在学习中积累更多的创新设想。
比如在“漂亮的房子”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搭建竞赛类的游戏活动,进一步激活幼儿的创新活力。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拟定如下情境:森林里居住了许多的小动物,但是这些小动物常年“居无定所”,只能居住在草丛、树林中,为了解决小动物们的居住问题,狮子大王举办了“我设计的房子最漂亮”的比赛,邀请大家为小动物们设计漂亮的房子,对于在比赛中获得胜利的小朋友,也可以获得狮子大王提前准备好的礼物。基于教师拟定的竞赛情境,幼儿纷纷发挥自己的潜能,自主进行房屋的创新性设计。当幼儿完成设计后,教师请幼儿展示自己绘制的房屋,并组织幼儿之间进行相互评分,竞选出最漂亮的房子。对于得分最高的幼儿,教师除了为其授予“优秀房屋设计师”的荣誉称号外,也要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幼儿进行学习。
在竞赛中角逐是幼儿的天性。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建竞技类的游戏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好胜心,促使幼儿为了获得游戏的胜利而自觉发散创新思维,主动地创建更具新意的美术作品,从而在无意识中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打造合作学习平台,开放幼儿创造思维
创新思维的发展根植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但是纵观当前的美工区域活动发现,受到教育经验和成长背景的影响,幼儿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有着较大的差异,当教师直接围绕区域活动的主题指导幼儿进行创新设计时,不同幼儿的想法会“千差万别”。如果教师执意让幼儿独自思考,幼儿难免会钻牛角尖,难以获得创新思维的进一步释放。对此,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搭建合作交流小组,请幼儿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以便幼儿的创新思维可以在相互碰撞中点燃新的火花,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新想法。
在“美丽的秋天”的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便可以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幼儿拥有共享创新思维的空间。在活动中,教师先为幼儿设计“你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的问题,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自己印象中的秋天。在幼儿描述了自己头脑中的秋天后,教师再为幼儿提出“如果让你表现秋天,你会怎么做呢?”的问题,引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当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根据幼儿美术素养发展水平的差异,以互补为原则,为幼儿搭建相互交流的小组,请幼儿在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幼儿说:“我想要画一幅满是落叶的画,用枯黄的叶子表现秋天。”组内的其他幼儿则说:“我觉得单纯画画,难以体现出秋天的特色,我们可以捡一些落叶贴在画上,让画更逼真。”通过七嘴八舌的交流,幼儿逐步解放自己的思维,积极地用各种新颖的方式呈现秋天的美景。
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为集中幼儿的集体思维提供有效空间。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先请幼儿自主思考,再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为幼儿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互换彼此的想法,以便在倾听他人的意见中进一步打开自己的创新思维,让美工创作过程更富新意。
五、优化成品展示模式,激活幼儿创造才能
美工区域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色彩,在参与了美工区域活动后,幼儿会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一定的美术成品,这一成品不仅代表了幼儿学习美术知识的效果,也代表了幼儿创新思维、创造才能的发展水平。所以,在美工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有必要主动调整以往的评价方式,为幼儿搭建平台,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成品,并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创新灵感以及自主创造的过程,以便幼儿在获得他人称赞的过程中进一步肯定自己的创造才能,坚定自主创造的信心。
比如在“时装设计”的美工区域活动中,当幼儿完成自主创造的活动后,教师便可以为幼儿搭建展示的平台,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创新成品。在活动中教师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引起幼儿对服饰的关注。随后,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如果让你来自主设计,你想要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呢?”的问题,开启幼儿的创新之旅。当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象后,教师请幼儿画下自己的想法,并用废旧衣物进行改造,完成时装的制作。在幼儿制作完毕后,教师搭建“展我风采”的平台,请幼儿依次展示自己制作的时装,并介绍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幼儿将旧衣服的袖子减掉制作了背心,并将破裤子上的图案粘贴在了背心上。在幼儿展示完毕后,教师除了要组织幼儿进行互评,让幼儿获得同伴的赞赏外,也要立足专业角度,对幼儿的创新设计进行点评,赞赏幼儿的创新想法,以便幼儿基于同伴、教师的鼓励,进一步激发创意思维,强化自主创新的信心。
教育评价环节始终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语也是幼儿持续成长的养分。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改良以往的评价方式,鼓励幼儿展示创新成果,不仅能让幼儿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也可以让幼儿收获他人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坚定创新设计的信心,维持自主创新的动力。
总之,对幼儿进行创造才能的培养,能够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在未来的美工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继续创新活动形式,为幼儿搭建更多的创造机会,从而持续解放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