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学系统”:让小古文教学更轻松有效
作者: 夏奕小古文简洁凝练,但离学生生活较远,比较难懂。在“双减”政策下,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尤为重要,因此小古文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首当其冲需要思考的问题。“助学系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一方面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小古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部编版小学语文的“助学系统”相比苏教版而言,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语文教材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也有了更明确的操作和学习指南。但是在实际的小古文教学中,“助学系统”的“教”和“学”作用并未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对“助学系统”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使用不够充分和灵活,不能把“助学系统”和小古文教学完美融合;学生对“助学系统”认识不够全面,利用率不高,缺乏系统的使用方法。
一、深化师生认识,全面了解“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是部编版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教师和学生对它的了解程度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关键作用,应当引起师生的关注。而调查发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助学系统”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够深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加强师生的认识刻不容缓。
“助学系统”主要包含“单元导语”“泡泡语”“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课后习题等。首先教师可以对它们的概念、内容和类型进行归纳和整理,利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单篇小古文;其次单篇小古文得到呈现后,教师可以联系部编版小学语文的所有小古文以及“助学系统”进行融合,从而对小古文的整个“助学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表格整合“助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结出规律后,教师还应当将这些规律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小古文的“助学系统”,从而让学生明白小古文的“助学系统”在预习、上课、巩固复习中占据的重要作用,并且利用“助学系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改变小学生对小古文的畏难情绪。
教师只有先从自身做起,熟悉小古文的“助学系统”,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合理利用,并且指导学生借助“助学系统”进行学习,真正发挥“助学系统”的价值,这样小古文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二、解读“助学系统”,协调各要素间关系
1.提示类要素:确定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解读小古文时,必须利用好语文书的“助学系统”去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而制定专属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如《伯牙鼓琴》这一课,单元导语明确提出本单元的重点是“艺术之美”,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文本的艺术之美。可见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借助文本语言感受进入课文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体会课文艺术的魅力。结合本课的文本内容,教师可以抓住钟子期夸赞伯牙鼓琴时的话“魏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音乐之美。另外我们可以借助课后习题和资料袋的内容,了解与伯牙、子期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传说,对“知音”和“高山流水”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明白《伯牙鼓琴》的文学价值,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熏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借助“助学系统”我们便能够很好地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音乐之美,在文本中感受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也感受文本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
2.图片类要素:营造教学情境
生动有趣的插图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兴趣,在现代社会多媒体普及的今天,教师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喜欢上网搜一些图片来提高学生兴趣,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小古文配置的插图。被语文课本选用的插图往往经过了很多专家的千挑万选,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文本蕴含的文化渗透,因此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在《自相矛盾》这一课。课文中出现了矛和盾两种兵器,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并不难理解。但是小古文比较难懂,要让学生一下子将“矛”“盾”和小古文的情节联系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很好地感受文本想传递的画面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观察,用清晰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对词句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看着栩栩如生的插画,学生仿佛置身人群之中,看到了楚人自卖自夸又难以圆场的精彩场面,并以此为契机,指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生动地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画面;另外,学生可以将图画和文本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融会贯通;最后通过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想要传递的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的中心思想。
插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助插图,更好地辅助教学。
3.注释类和资料袋要素:提升文学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设置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将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如《守株待兔》这一课,课后有一个阅读链接,内容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了《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学完课文《守株待兔》,明白了我们不能光想着不劳而获,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幸福生活后,结合本单元的主题为寓言,学生可以主动浏览阅读链接的内容,初步明白《南辕北辙》蕴含的丰富哲理。紧接着还可以上网搜索《南辕北辙》的小古文,将小古文和白话文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拓展了自己的阅读,为激发学生小古文的阅读兴趣奠定了基础。
课后的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内容十分丰富,大多数都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是拓展课外知识不错的契机,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课后习题类要素:促进能力提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相比苏教版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课后习题更具有针对性,对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自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课后习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落实悟其渔食。
以《精卫填海》这一篇小古文为例,第二道习题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就是说编者出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总结《精卫填海》这一课属于人物传记,让学生借助注释、人物传记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紧接着结合插图,从点到面,由句到文章,抓住人物动作,让学生描述整个故事;又或者可以借助孩子喜爱的小人书的形式,让学生把整个故事分成几个章节,用画笔画一画这些章节,最后把这些图画以小人书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小人书创作栩栩如生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在班级比一比谁画得更棒、谁讲得更生动;还可以利用作文的方式让学生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语言表达也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
不管是提示类要素、图片类要素、注释类要素还是课后习题类要素等,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作为教师,应当统筹“助学系统”各要素的使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助学系统”灵活地运用于小古文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三、依托“助学系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习需要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助学系统”的使用缺乏系统的方法,作为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利用“助学系统”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1.助学要素:预习的脚手架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不应成为教师的附庸。上课前的预习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助学系统”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充分的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助学系统”也为学生提供了预习方向和方法,比如可以根据单元导语发现本单元的关键点,从注释里发现本课的新知识点,借助课后习题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经过充分预习,学生知道了自己不理解之处以及教学重难点,上课时的听和学也更具针对性。
2.图文结合:理解的通行证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小古文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生僻、难理解的字,更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助学系统”进行理解,使得学生的小古文学习更轻松有效。
比如《守株待兔》这一课,“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耒”字属于生僻难懂的字,指古代人们用来耕田的农具,当今社会很少使用,根据课本的注释,学生能够一下子知道什么是“耒”,但是此时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因此教学完“耒”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在插图中找一找“耒”,此时此刻通过图文结合,学生对“耒”有了更深地了解,也能很好地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看图片学习一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够把复杂难理解的内容通过文本结合图片的方式进行理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3.课后习题:巩固的指南针
部编版的课后习题针对性非常强,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很好的凭借,也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最后一题是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并且说说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该题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小孩的观点首先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学完课文是否知道课文中两个小孩的争辩内容,一个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了正午离人远;另外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到了正午离人近。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关键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进行阐述,这样一来,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自然能够判断出学生本课的学习情况。
4.泡泡语提示:迁移的引路人
学习小古文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助学系统”的泡泡语小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它就像学生的一位好朋友,可以陪伴学生学习和生活。
比如《铁杵成针》这一课,课后有一道习题,让学生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旁边有这样一个泡泡语:用这样的方法,我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这时学生会想其中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进一步思考发现胤恭勤不倦的倦解释为疲倦,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便能猜出这种方法为组词理解法,这样学生便能很快地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下面的贫(贫穷)和弃(放弃)。另外这些泡泡语十分亲切自然,呈现方式就像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聊天一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更愿意去思考泡泡语的关键信息,也就拉近了学生与编者的关系,也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泡泡语,对其中的问题或关键信息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利用泡泡语进行自学的好习惯。
四、完善“助学系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而言,小古文的助学系统有利于学生预习和复习知识,有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助于备课,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应当成为“助学系统”的奴隶,而应该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助学系统”对于小古文教学的作用。
比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篇小古文,教师可以围绕“人问之,答曰”这句简单的话展开想象,进行设计,省略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解决问题环节让学生懂得“省略”的文言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思考“人在问谁?怎么问的?谁回答的?怎么回答的?”以此让学生进行迁移学习另外一句省略句“取之,信然”,思考“谁取之,信然”,让学生弄明白本课小古文中的人物关系。或者结合自己本班的实际情况补充适当的注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降低学生理解小古文难度;或者可以设计一些有创意的课后习题,学完课文后,作为课堂内容学习情况的评判或拓展,让学生小古文学习的外延得到拓宽,小古文教学效率也得到提升。
作为教师应在原有“助学系统”基础上合理地选择,进一步发挥小古文“助学系统”的价值,使它的作用最大化。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助学系统”,让它更好地为“学”服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小古文的“助学系统”是重要的教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想法,能够帮助教师确立适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师一步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阶梯。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助学系统”的内在联系,充分解读编者的意图,灵活运用好每一个板块,实现它的价值。当然只有师生共同努力、一致前进,才能从根本上利用“助学系统”提高小古文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助学系统”的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