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心阅读,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作者: 马月晗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阅读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倡导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多元教学形式为主的阅读课堂。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教师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改变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以促进学生潜心阅读为教学目标,落实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综合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共鸣,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并迸发出全新的光彩与活力。
一、以课堂导入的环节促使学生沉浸阅读
(一)设计朗读环节,重视领读范读
要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走入文章之中,首先就需要教师完善朗读环节。阅读,“读”是根本。朗读可以作为学生情感释放的手段,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理解。朗读环节往往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之中,让思绪跟随着自己的声音,一起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之中,感受文本中的文学意境。朗读通常是阅读教学中的第一环节,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上的领读与范读工作。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精准把握文章整体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对文字语感形成基础的认知后,再带领学生领读。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代入自身情感,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少年中国说》一课的教学中,这篇文章句式整齐、文体恢宏、气势磅礴,非常适用于朗读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先小声初读一遍文章,便于让学生梳理语句间的文字逻辑,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与生字、词。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感受文章整体的气势与中心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十分激荡,那么是什么引起作者产生了这样强烈的情感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朗读技巧才能够将这种激烈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之后,教师要以鼓励的姿态给予肯定,之后要对学生掌握不充分的地方进行补充。在学生能初步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表达后,教师要开始领读示范,在文章的第一段,以磅礴、大气的语调奠定文章的基础,第二段要体现出我国年轻学子的生命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教师常会忽略的环节。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对朗读高度重视,带领学生找到文本中的逻辑停顿、轻重音掌控、声韵的抑扬顿挫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自身情感,实现阅读中的情感表达。
(二)融入情感教学,激活情感共鸣
以朗读进行情感表达后,阅读教学应进行到下一环节——以情感作为切入点,充分激活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会,带领学生感悟文章中蕴藏的中心主旨与深刻的情感内核,以情感教学入手,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小学生的情感接收能力尚处于发育阶段,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情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以情感入手,强化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在情感的加持之下,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将较为抽象的主题概念以情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表达。当学生通过文章与作者之间达成情感共鸣时,便可以通过情感深入文章之中,实现深层阅读的教学目标。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便可进行渗透情感教育,可以用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来开启本堂课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描绘我的爸爸”为主题的趣味课堂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好给每一位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一件自己与爸爸之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后教师要将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爸爸的爱是什么样子的吗?爸爸给予我们的爱与妈妈之间有什么区别吗?”以提问的形式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话题引入父爱。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也要以情感作为主导,带领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讲讲自己在阅读后有什么样的感想,是否被文章所感动,有哪些点引起了你的感动?有哪些行为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将文中的父亲与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父爱联系起来,让情感作为课堂的主要线索,发挥出情感教学的最大价值。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情感教学法的应用也渐渐普及开来。以情感的形式作为课堂导入环节或者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切入点,能够自然地实现教学内容由表层向深层的渗透,同时也能够对促进学生情感发育起到正向、积极的作用。
二、以多元教学的方式激发课堂阅读兴趣
(一)引入信息技术,设计阅读情境
为实现在语文课堂中的“潜心阅读”,教师要寻找各种效果超群的教学手段,强化阅读课堂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的文本意境之中。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课堂便能够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多媒体课堂的形式,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与帮助下,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现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阅读情境是教师在课堂上以多媒体形式完成的“情景再现”,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更好的体验感,也能够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更容易沉浸在课堂的阅读氛围中,实现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桥段,教师能够在互联网平台寻找到很多的教学资源来构建课堂情境。教师可以首先构建出草船借箭所在赤壁的场景,用古风性质的绘画效果图、动态视频加上一些能够带来萧瑟之感的背景音乐,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被这个氛围所吸引,进入到情境中。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还要准备其他的视频资料,随着文章内容的推进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换视频资料的内容。在文章进行到高潮时,教师还可以截取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改编的场景,为学生带来身临现场的体验感,让学生感受那种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下,两军交战的紧张氛围和在擂鼓呐喊中万箭齐发的壮丽景象。
以多媒体课堂的形式构建阅读情境,不仅能够满足构建课堂氛围的需求,更能够让学生在具有针对性的情境之中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在强化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建游戏活动,提升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于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的原因通常都较为单纯,可能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可玩性,也可能是因为这一瞬间学生对它产生了好奇。而小学生的行动力也非常强,在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都会产生极强的专注力,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件事情上。基于小学生的这项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作为出发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课堂的形式,想办法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便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愿、自发地走进阅读课堂。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文章深层解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建一种类似赛马的游戏环节。以“龟兔赛跑”游戏为例,教师要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5人一组的形式,每一组共有3只兔子和两只乌龟,要求学生以和文章中一样的形式进行车轮战,同样也是要每轮上场一只小动物,在上场之前不得临时更换。要求比赛的两组学生在短暂的“战术”交流过后,将小组内决定上场的动物写在一张纸片上,正式比赛时两组共同亮出动物是什么,且规定兔子会赢乌龟,五轮下来的获胜队伍可以晋级,并将失败队伍没有“参赛”的动物收为己用。之后再进行获胜队伍之间的两两对决,直至决出最终胜者。
在教学中,以游戏为主题的语文阅读课堂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优化游戏环节的设计,让游戏与课堂之间产生实质性的联系。以游戏的方式将较为枯燥的文学知识展现出来,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结构与内容,并实现深层阅读、潜心阅读的教学目标。
三、以创新课堂的形式引领深入阅读体验
(一)指导阅读批注,强化深度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潜心阅读中的“潜心”二字就要体现在这一点上。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篇文章在讲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真正了解该如何阅读,如何分析本文,如何理解文本,要让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阅读的正确方式,让学生在脱离课堂、离开教师的情况下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就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教师所能给予的是指导,并不需要带领学生一篇篇文章读过去。此时,阅读批注的重要性也就自然地体现出来了。教师需要为学生讲授阅读批注的概念,告知学生什么是批注、如何做批注、在哪里做批注。教师可以先从为学生示范例文批注的详情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批注,最终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批注为止。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牧场之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到“真正的荷兰”。为了强化学生的批注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出阅读前的要求:“下面同学们要进行文章的第一次阅读,同学们可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铅笔画出来,喜欢的句子和喜欢的景色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画出来。”先带动学生进行较为简单的批注,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分享。之后要询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体会?产生这种体会的具体句子在文章哪一处还记得吗?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回过头进行第二次批注,这次批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加深阅读中的体会与感悟,并将这种感悟在文中进行批注。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文中的中心主旨,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第三次批注,让学生了解批注的实际作用。
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批注的习惯,能够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能力,进而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与深度阅读的能力,带领学生完成有意识地思考“要批注什么”到自然而然地“看到即想到,想到即写下”的行为模式转变。
(二)设计交流互动,强调深层感悟
阅读看似是读者单方面在理解作者的表达,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双方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次心灵对话。故此,阅读教学也应该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之上,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将这一点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则需要体现在课堂的互动环节。教师要创建能够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的三种不同交流空间,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在丰富个人领悟与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课堂中的互帮互助与深度交流,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更深层次的感悟。
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童年的发现》一课中,教师要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主人公到底发现了什么事情?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脱离课本,不要照着书去读,要根据自己阅读后的记忆力去回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步骤。同时教师要让其他同学注意听这位同学的回答,如果发现有遗漏的地方,要尽快在他回答完毕后举手发言,帮他补充。教师一定要强调所有的同学都不要偷偷看书,一定要凭借刚刚阅读的记忆才行。在带领学生二次阅读、解析文章含义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小组合作探讨的环节,以“我的童年有哪些发现”为主题,让学生以几人为一组,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童年经历,并在小组范围内评选出最优秀的童年发现者,代表小组参与“生活中的小小观察家”评选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为参选的同学进行投票,最终得票最多者获得“小小观察家”称号。
不论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还是以小组合作形式的生生互动,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与沟通中构建起完整的思维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强调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深层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阅读,以情感、兴趣、互动等多方面作为学习驱动力,强化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表现力,构建起更具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