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五育十式”发展性评价的实践

作者: 宋丽敏

小学生“五育十式”发展性评价的实践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评价改革实践以来,学校、家庭、社会都十分关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从单一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素质多元发展,强调从将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向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

随着育人方式的不断改革,学校现有的评价方式要与新的方向及要求相适应,需要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评价标准不统一,欠系统

缺少学校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未能体现年级段之间的系统性、连贯性和衔接性,操作方式比较随意,造成年段和班级之间评价标准不一,评价方式参差不一,评价内容不够系统。

2.评价重最终结果,轻过程

对学生的评价偏重学业水平,忽略学生能力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偏重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的积累。

3.评价跨度过长,欠及时

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发展及品格素养,主要靠期末时发的“素质报告书”,记载内容有限,时间跨度长,评价的真实效度不高,缺少对学生的激励促进作用。

4.评价主体单一,欠全面

评价者以教师为主,缺少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性,不利于情感沟通,不利于发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顶层设计,构建“五育十式”评价体系

为进一步对学生做全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我们制定了“五育十式”评价体系,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依据智能化评价平台,包括个人品格评价、学业发展评价、身心健康评价、兴趣特长评价及劳动能力评价五个维度,旨在引领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素质全面、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一个顶层认识

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良好的品格素养,丰富的文化基础,科学的探究精神,健康的身体素质,高雅的美育情怀,踏实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进一步激发自我内驱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一个评价标准

建构涵盖个人品德、学业发展、身体素质、兴趣特长、幸福劳动五个评价维度的7项评价指标内容的评价体系,由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共同参与,贯穿一至六年级整个学习阶段,开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

(三)三个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性、多样性、鼓励性原则。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差异性的满足,促进学生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发展。由单向的评价向多元的评价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四)四个评价细则

注重评价的系统化、动态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确立系统的评价目标,深入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在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目标和细则。对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评价,把控评价阶段(前置学、课中学、课后学等)和评价范围(课堂、校内、家庭、社区等)。结合各科“七认真”标准及课程标准,规范各科的评价内容,从学习状态、学习水平及学习效果等方面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中的进步,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世界、社会和他人的联系,确定目标,设定方向,建立自信。

二、全面架构,制定“五育十式”评价标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起着灵魂和指导作用,智育则提供知识技能和智力支持,体育和美育则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劳动教育激励学生用双手创造美好,筑牢立德树人的根基。为更好发挥“五育”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创建了“五育十式”评价内容(见表),更好地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呈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情况。

(一)行为习惯

唤醒学生成长的力量,每日晨会评价和反思自我,培养学生制定目标并梳理目标完成情况,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塑造坚持、自律的良好品格。

(二)点赞亮点

利用“大拇指点赞”行动,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优点,规范良好行为,激发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塑造自信,向上的良好品格。

(三)学业水平

重点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纵向范围内的进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业发展情况,以自评、师评、家长评三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态度、学科知识、学科关键能力方面的进步,多以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为主,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四)学习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解决问题、信息搜选能力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驱力,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五)日常锻炼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多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拼搏的精神,在自我努力下达到获得自我价值认可。

(六)毅力养成

重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满足,体会进步、坚持、自强的满足,养成自我责任感,最终达到能力迁移,学科迁移。

(七)周节展示

通过参与各个周节的活动,全面展示学生兴趣和特长,丰富校园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现自我,形成自我意识经验,为成长奠基。

(八)实践研学

引导学生实地体验,亲身经历,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体验,从学校踏进社会的大课堂,鼓励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 世界眼光”的学生。

(九)自我劳动

引导学生从自我管理入手,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时间分年段进行评价,通过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他们对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服务他人

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志愿体验等活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同伴、家人、社会的劳动成果,形成良好的学习及和谐相处的氛围。

三、“三全”行动,实施“五育十式”评价策略

(一)全员培训,确立“心中有生”的评价理念

行政培训。坚持行政“年级蹲点”管理机制,细化分工,问题反馈,解决落实,形成推进课程改革的合力;借助督导调研,了解课程评价推进情况,不断优化评价管理方式;部门联动,对评价的推进和实施进行专项研讨,实现精细管理。

教师培训。明确基于“五育”课程的教学与评价的具体要求及操作步骤,开展“等级评价”“言语评价”和“数据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经过学习之后的进步情况,关注所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空间。达成共识:从单一的知识掌握、分数中心的学业评价转向以综合素养为核心的多元评价转变。

家长培训。为了更好地构成家校合力,扩展评价主体,我们坚持家长培训,就学校“五育十式”的评价体系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共识,更新理念,创设氛围,合理评价。

学生培训。分析评价内容和细则,让学生料及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同时明确在帮助朋伴改进方面需要提出的建议。

各个条线、各个部门全员联动,铺开“五育十式”评价网络,各个部门拧成一根绳,劲往一处使,充分形成一致认同感和行动的自觉感,让评价举措顺利、有序推进。

(二)全线启动,精制“五育十式”的评价指标

学校申报了《大数据支撑下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紧紧围绕“五育”目标、各科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精心研制“五育十式”发展性评价三级和四级评价指标,细化学科、年级、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等方面,构建“纵向攀坡”“横向辐射”的绿色评价体系。

1.重点研究一、二级指标

德育方面基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侧重学生的自我认识、自身发展方面评价,即了解自己在品格、品行、价值建构上的进步。智育方面各学科则根据学科课程标准,侧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素养的提升,语、数、外等传统学科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的评价。依据国务院最新颁布的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体育关注学生的锻炼兴趣、健身习惯、运动负荷,美术关注情操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提升,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

2.研究年段指标

在设计年段指标时注重可操作、可检测。如“C20劳动体验”指标,针对一年级学生我们提出:(1)会整理(每天对照课表整理书包,会独立穿衣等,会丢垃圾)。(2)会清洗(每天自己洗脸、刷牙,能洗自己水杯碗筷)。(3)爱整洁(勤洗头、勤洗澡、勤剪指甲)。从2022年1月期,学校全面开启园区综素平台的电子素质报告书新模式,发现亮点、树立榜样,每月推出“进步之星”“文明跨小娃”“学雷锋之星”“劳动之星”等,一月一记录,期末在学生电子素质报告书上记载学生奖惩荣誉,如“百名跨小好少年”“跨小三好学生”“跨小单项表扬生”“学科免考生”“跨小小先生”等。

(三)全面评价,打造“以评促学”的学习场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进步程,知道自己需要关注的方面,并通过自主观察、同伴互助、家庭教育等行动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善,从而促进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1.兼顾过程与结果,关注素养提升

在完善原有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基础上,加入过程性、展示性评价,一起形成较为综合的学业水平评价,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其中结果性纸笔考核包括卷面成绩,进步幅度,达标率、书写习惯四方面。前者由试卷中的知识点组成,后者则是对试题进行分析后形成的结论。过程性学习成果评价由书面学习成果评价与非书面学习成果评价两部分组成。过程性学习成果包括作业、作文、日记、手工作品等,评价教师“教”与学生“学”过程的质量。

2.兼顾评价和反馈,导航学教方向

依据学科特色,学校多维开发学科评价内容,并注重过程激励,让学习过程评价可视化、数据化、持续化。教师“备、教、辅、改、测”的过程以及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过程全部展示出来,评价与反馈兼顾,即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又使学生学习过程变得直观和生动,有利于学生自我矫正。同时,学校通过易加数据平台分析评价数据,利用平台中的数据管理功能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综合评价结果,生成评价图谱和雷达图,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同时教师也根据指标情况,结合个人品德、学业发展、身体素质、兴趣特长、幸福劳动五个层面,给出相应的语言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结果及综合素质。

我们将通过“五育十式”的发展性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自我提高,更科学地进行自我定位和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