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境创设 感悟数学魅力
作者: 徐丽红
案例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斥着数学信息。本案例研究旨在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数学,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形式,发现、感知班级环境创设中的数学,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用智慧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周围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从而体验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生活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班级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墙面及各个区域来展示主题活动的进程,将环境与主题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长期以来,在主题环境创设方面,教师精心打造的主题环境常常只能引起孩子一时的共鸣,那如何才能让环境真正达到物我互动呢?而数学又是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学科。幼儿数学教育向幼儿进行的是一种启蒙教育,它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小班幼儿不宜进行呆板的集体数学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其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具体之特点,在环境的创设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渗透数学,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效果也会更好。小班的数学教育更适合于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这便于孩子理解具体的数量关系,也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因材施教。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教师通过创设环境,设置活动区,提供蕴含有关数学概念和属性的各种材料,可让幼儿在操作中尝试、探索,获得经验,积累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为建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我们认为关注班级环境的创设,努力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用智慧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周围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从而体验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生活的乐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关注班级环境创设,感悟数学魅力的实践研究”。
实践案例
案例一: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元素,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在创设数学环境时,充分发挥园环境的教育功能,想办法让环境活动起来,使环境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只局限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是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激发幼儿多感官地学习数学,让幼儿在有意无意中感知信息,积累感性经验。
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关注、感知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弱,自主寻找、自主感知有困难。因此,我们创设环境,强化显现数学元素,营造“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的氛围,将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显性呈现于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提高幼儿对数学元素的敏感度。创设的数学环境见(表1)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生活实践——愉悦感悟”即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生活问题,建构自己的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形式,发现、感知班级环境创设中的数学元素,并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运用。
1.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活动是幼儿发展过程的核心。”而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没什么兴趣。为了激发幼儿兴趣,使他们愉悦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活动,我们,以游戏的形式组织生活活动,满足幼儿“玩”的愿望,以趣激发趣”。
2.有序观察。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即“由己及人、由近及远、有小及大”循序渐进的观察,寻找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以下为我们班级的测查及测查分析。
从寻找自己身体上蕴涵的数学元素入手,到寻找同伴身上蕴涵的数学元素,再比较、感知同伴与自己之间蕴涵的数学关系。再扩展到寻找与感知环境中的数学元素和数学关系,了解生活中的量、形、数、时空等。
案例二:上学期末,我们对班级幼儿进行了“数学感知性”能力测查。
①测查目的:了解幼儿对数学的感知性,以便于下学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活动。
②测查内容:幼儿是否能发现并说出班级环境中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③测查对象:小四班全体幼儿。
④测查方法:幼儿来到布置好的班级一角,墙上有小猫头、调查问卷、新年贺卡、圆形、三角形。
教师:“宝宝,你看到了什么?”
⑤测查标准:
A:能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
B:能发现数学元素,但不能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
C: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
D:在老师的引导下,没有发现数学元素。
测查分析:
本学期我们结合班级的专题《在小班班级环境创设中渗透数学》,开展了幼儿数学感知性的测查,本次测查对本班的全体幼儿进行了测查,测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并记录:A:能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 B:能发现数学元素,但不能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 C: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D:在老师的引导下,没有发现数学元素。
经过测查,达到A级水平能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的幼儿有17人,占总人数的47.2%;达到C级水平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的幼儿17人,占总人数的47.2%;D级水平的幼儿仅2人,占总人数的0.05%,从测查的结果来看,幼儿主动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的所占比例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数学元素,并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的所占比例相当,说明教师创设的环境对大部分的幼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可看出幼儿如果能在环境中发现数学元素,就能说出数学元素的名称,这也与幼儿平时对数学元素的关注有极大的关系。在测查过程中,有2名幼儿看到这么多东西,主要表现出东张西望,对老师的引导置之不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中的数学元素,从而增强幼儿对数学元素的敏感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小班幼儿不宜进行呆板的集体数学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其认识事物具有直观、具体之特点,在环境的创设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渗透数学,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效果也会更好。小班的数学教育更适合于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这便于孩子理解具体的数量关系,也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因材施教。
通过测查,我们发现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我们希望通过创设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尝试、探索,获得经验,积累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为建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皮亚杰告诫我们“儿童的数概念不是成人直接教会的。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中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支持幼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
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年龄小,在数学方面的差异性很大。而新《纲要》中特别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有效的策略,支持幼儿生活实践、自主学习、愉悦地感悟数学魅力,成为我们实践的重点。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幼儿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实践操作中,我们相信幼儿,放手让孩子去“做”,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放权让孩子去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实践感悟
1.教师自身数学教学理念和行为获得提升
伴随研究过程,我们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专业水平也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以生活为途径,通过环境创设两大通道,三种学习方式:环境对话——关注信息、寻找发现——自主感知、生活实践——愉悦感悟,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和思维”的观念,形成和理解了一些帮助幼儿学数学的理念和具体的做法。
有人提倡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提供生活化的教育材料来组织教学,利用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使幼儿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但它的教育途径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重教材,忽视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数学。其实,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教育的内容,忽视了把数学教育目标渗透到幼儿所处的生活、学习的环境中,从而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良机。而通过此活动,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成长,如环境的创设、动手动脑。
2.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本专题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大有裨益,幼儿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发了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
他们不仅喜欢谈论有关数学的话题,而且也在悄悄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生活中的问题:喂动物时幼儿自发地比较“谁喂得又正确又喂得多”;收拾玩具时能根据玩具的标记进行摆放;在玩游戏时,幼儿也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班级环境中竟然存在着许多的图形,幼儿感到周围世界是自己发现的,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发展了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幼儿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能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乐于去探索、尝试去与解决。
经过一年的努力和实践,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一丝的迷茫:喜悦的是不仅我们研究探索出各种策略,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又有效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但是我们目前进行的实践探索是以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侧重点,并未覆盖幼儿数学学习的多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借助家庭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这也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实践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