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一卡通消费的学生性格分析
作者: 任晓龙 徐仰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工程在国内高校校园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尝试使用校园一卡通系统,学生通过校园卡的支付平台进行就餐、超市购物、上网、图书借阅、洗浴、体育健身等多种活动。本文采集了某学院某届186名学生校园一卡通的食堂消费数据,分析了学生在不同食堂的消费行为,根据消费行为预测了学生的性格,并讨论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的培养方式。
1.研究方法
1.1原始数据采集
本文采集了某学院某届186人本科生四年的一卡通数据,共789164条消费记录,其中,学生消费类型包括餐费支出、账号充值、银行转帐、补助流水等。
1.2数据预处理
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中存在一些格式不规范或错误的数据,在分析学生消费行为之前,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本次分析是基于大学生的食堂消费,所以删除食堂之外的其他消费记录,如超市、浴室、充值等消费数据。
1.3 k-means聚类算法
K-means聚类的算法过程简单且容易实现,是一种很常见的无监督的学习方法。数据训练集是一类多重变量分析的数据集,在学生食堂刷卡数据样本集中,m表示因素,n表示数据量的数目。聚类是将数据对象划分为多个子集的过程,每个子集就是一个簇(Cluster),当聚类模型对不同数据集进行聚类,如果某一聚类数下,聚类结果同类相似性最高、不同类相似性最低,则该聚类数就是最佳聚类数。
2.结果与分析
2.1 k值的确定
k-means聚类算法中关于k数值的各种选择方法决定着最后计算结果的判定好坏,所以掌握k数值的各种选择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判断k数值的方法主要分为手肘法和轮廓系数法两种选择方法。本文介绍手肘法确定k值。
手肘法是基于局部最小误差平方和(SSE)原则。即选择多个聚类,当再添加一个新的聚类,对数据模型不会有太大的改善,这时的聚类数即为最适K值。实验中将k值设置为2~9,发现K从2到3时,SSE急剧下降,K从3到4以及从4到5时,SSE的下降幅度趋缓,所以当K=3时,即肘部,因此本文的k值选为3。
2.2学生食堂消费的聚类分析
本文利用k-means算法对不同食堂刷卡次数方差进行聚类,通过10次迭代,3个簇的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3个簇的质心中心分别为1390948(A)、573499 (B)和155316(C)。其中A类的学生最多,占71%;其次为B簇,占26%;最少的簇为C,仅有3%的学生被聚类到该簇中。A类学生的消费特点是:在不同食堂刷卡的次数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他们往往有固定的就餐点。在装饰较好的餐厅就餐率较高,但就餐窗口却相对较稳定,对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B类学生的消费特点是:在不同食堂刷卡的次数差距比较小,具体表现为就餐点比较广泛,但就餐窗口不太稳定,在不同食堂消费频率接近,呈现不同情况的波动。C类学生的消费特点是:在不同食堂刷卡的次数差距最小,具体表现为,就餐食堂有很强的随机性,喜欢在不同食堂消费,选择广泛。就餐窗口不稳定。在不同食堂消费的频率几乎一致,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偏好性。
2.3基于学生消费数据的性格研究
为了更进一步确定三类同学的消费性格,我们将上文利用k-means算法得出的三类同学,通过统计三类同学在每个食堂不同窗口消费差异,判断其偏好性。第一,我们将不同食堂窗口给予两种便于理解的特征(高性价比、低性价比),统计三类同学在两种窗口刷卡次数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我们将统计三类同学在不同食堂窗口pos机刷卡的差异,是否存在同学有明显的偏好性,有明显偏好的同学,我们则可以认为他们的兴趣没有那么广泛,不会选择不熟悉的商品或者对新品不感兴趣,会更倾向根据以往的就餐经验选购。
首先,根据平均消费金额的高低,我们把食堂不同窗口分为高性价比和低性价比两个特征。通过统计聚类算法得出的三类同学在高性价比食堂窗口刷卡次数占总刷卡次数的比值,从而体现出个人的消费性格。比值高的人群往往更注重商品的性价比,而比值低的人群在选择商品时往往兴趣广泛,有更多的选择性。由表1可以看出B类人群的高性价比占比最高达到了71.30%,其次是C类人群,占比70.70%,最低是A类人群,占比67.44%。说明B类人群往往关注商品的性价比、价格、销量等因素,而A类人群往往追求自己喜欢的商品,购买商品时很有主见。而C类人群则处于二者之间,他们兴趣广泛,对于不同商品的接受能力很强。
第二,为了确定三类同学是否存在明显的选择偏好,我们统计三类同学在所有食堂不同窗口刷卡次数,把刷卡次数大于等于100以上的食堂窗口定义为偏好食物窗口。从常识我们可知,偏好性越高则说明只对特定的食物感兴趣,往往有很强的偏好性,而对选择其他食物的频率越小。由表2可知,A类人群的偏好个数最多,为12.83个,其次是B类人群,为7.63个,C类人群最少;仅有2.42个。根据上文可知,A类人群的偏好性最高,兴趣单一,对特定食物有专一性,做事很有主见。而B类人群偏好性介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偏好性,而C类人群的偏好性最低,兴趣广泛,勇于尝试不同的商品。
在现代消费行为心理学上,消费性格可以泛指基本消费性格特征,可以说消费性格就是主动表现和客观看待得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一种消费心理特征。消费性格就是指消费者的态度和习惯在购买方式上具有个人特点的表现,促使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客观现实和对自身心理本质形成比较稳定的消费心理态度。因此人们的各种基本消费行为体现了自身心理本质,性格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千差万别。前人将人们的消费性格特征划分为5种基本消费行为类型:顺应型、保守型、自由型、怪癖型、经济型。其中各种性格的特点如表2。
根据表1我们总结出B类同学最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其次是C类同学,对性价比最不敏感的是A类同学,根据表2我们总结出,A类同学有明显的偏好性,其次是B类同学,偏好性最低是C类同学,结合表1表2,A类同学购买物品时往往有自己的主见,不会根据商品的某些特性和优点去选择商品,他们忠于某一种或几种品牌,对特定的产品、品牌特别喜爱,十分熟悉,很信任,形成了固定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他们几乎不变换产品的种类和品牌,总是按过去购买的某种牌号、商标、规格、档次去购买产品。B类同学追求高性价比,在消费时往往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对于新颖、未知的商品往往保持有一定的谨慎态度。C类同学兴趣广泛,对于新鲜事物保持有好奇心。结合表2,我们可以把三类学生的消费性格归为怪癖型、保守型、自由型3种类型。
自由型性格的人兴趣广泛,在追求外观的同时也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它们往往有更多的创造性,在做工作时往往具有领导才能,有极强的原则性、不易妥协,适合管理岗位的工作。保守型性格的人往往有很深的洞察力,它们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能发挥最大作用。这种性格的人适合做具体深入的工作,如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怪癖型性格的人兴趣单一,个性分明,不太能融入主流,做事很有主见。
3.对策建议
在“双减”政策下,高校学生的性格教育和就业规划在当今时代下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需要投入感情与时间去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健康,然而,这些努力只能帮助少数的学生,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应仅限于关心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从高校的角度出发,需要整个高校的共同努力,站在高校角度,具体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3.1基于大学生性格分析的心理辅导
3.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全校范围的定期心理辅导
通过食堂一日三餐的就餐情况等大数据,及时发现学生的“怪癖型”性格,着重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自我发展。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覆盖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性格修养辅导以及择业辅导,辅导可采用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主题班会与团队活动、沙龙对话等形式。例如如何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如何妥善使用干预技术,等等。
3.1.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功能与开展心理辅导相辅相成。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心理咨询机构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也是教育领域的定量化研究所依赖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大面积地收集青年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从中概括和总结出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具体措施。
3.1.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高校通过设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使学校开展心理教学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在宏观上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在微观上了解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并进行跟踪、管理,以避免心理差错的出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加强对青年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3.2基于大学生性格分析的就业建议
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对就业的影响了解比较浅显,对自身个性也并未有很深刻的了解。在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下,学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并结合学校所提供的性格调查等方法,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合理地规划大学生就业途径。我们也需要在大学生还未毕业之前让其对自己性格有足够的了解,以便在毕业选择时可以有选择行业的方向,并为其进行就业的指导。
4.结束语
大学是性格发展和定型的关键阶段,性格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要通过教育这一媒介进行。学生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原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觉悟,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才能和良好的性格。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品行和个性发展,品行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社会熏陶获得的;学生进入学校,经过集体的熏陶,可能使原来的性格特征有显著的变化,所以学校教育除了教授知识、培养良好品德以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这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在注重学生德育教育时,理所当然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大学生的性格教育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基于k-means算法,对校园一卡通大数据分析结果和消费性格理论结合对现代大学生的消费性格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的培养方式,推动国家高等教育有关部门能够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合理消费行为,不断强化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综合性格的形成,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应发掘各类性格人群的特点,培养其特长,使其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从而利于大学生就业。在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应当在未毕业前使其对自身性格有充分认识,从而在毕业择业时能够有选择行业的方向,为其提供就业的指引。
(天津科技大学教改项目(2018JGZX005)资助。)
(通讯作者徐仰仓,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