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采写进中学课堂的意义

作者: 冯卓文

新闻采写课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分支。新闻采写贯穿着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等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新闻采写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一般设置在大学一年级。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一学生存在认知及写作上的问题,如无法判断新闻价值,新闻采访更倾向于“宏大叙事”,无法准确使用新闻用语,新闻写作等同于议论文或者记叙文写作等问题。为了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学的衔接,笔者认为,中学课堂中引入新闻采写是十分必要的。

一、引入新闻采写的意义

将新闻采写引入中学课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意义。

(一)培养学生看新闻的习惯

在中学生的在校教育过程中,多数中学推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得接触电子设备,并对外部信息进行管控,希望学生能够专注于课程学习中。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看什么新闻,如何看新闻成了这一教育链条上的缺环。

“看新闻”这一环节与国家教育政策、学生自我发展息息相关。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促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在“深化道德教育引导”一章中提到,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强调要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各学科教育当中。中学生除了在日常的课程教育中接受公民道德教育,也应当通过看新闻这一形式,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此外,“深化道德教育引导”一章中还提及要以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职能是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以正确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为本,将其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新闻报道当中。中学生通过收看新闻,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例如学校可以提倡在晚自习之前播放新闻联播,学生通过收看,不仅能知晓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更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

(二)丰富授课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讲究“读原文,悟精髓”,虽说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不少中学课堂陆续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以更加形象的授课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不少中学仍利用传统的语文课本,围绕“升学考”这一不可避免的主题,进行功利性教学,拘泥于拆解课文、死记硬背等方法,本质上没有达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在中学课堂引入新闻采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相比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闻采写更为灵活、富有实践性。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大多围绕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以及意图,并通过短文分析、语句分析进行强化和检验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教学。而新闻采写讲究“七分采三分写”,学生必须作为主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围绕人物、事件设计采访提纲,进行采访,在与受访者沟通过程中获得更多信息,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合理的逻辑架构进行撰写。

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学生从学习名家作品,接受释出信息的“被动者”,成了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去编排、传播信息的“主动者”,达成了翻转课堂的效果。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理解、分析,深刻领会名家的写作意图,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显著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

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一学生在这三种能力上有着明显欠缺,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存在思考问题片面、浅薄,不善于沟通、提问,写作语病多、行文结构差等问题。很大原因在于中学语文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或者说不知如何培养,缺少评价标准。而新闻写作的引入,能够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创造新形式。

2020年全国Ⅲ卷高考语文作文,要求考生利用人生中的各种“镜子”来认清自我,为自我画像,这实际上考察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而新闻采写讲究必须“通过现象看本质”,即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既要能够采集表面的现象,更要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写出深刻的新闻报道,洞察社会的矛盾,看穿受访者的人性。在采访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以一种全面、深刻、辩证的角度看待事件和人物,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沟通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新闻采访中,面对人物进行采访,采访者必须利用思辨能力,合理设计自己的采访提纲,让问题循序渐进,并且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要学会如何提问,如何在合适的地方追问,如何将尖锐的问题以另一种表达方式阐述,或者利用其他问题进行旁敲侧击。在这个过程中,沟通能力便在语言、问题的不断调整,采访者与被采者之间的互动中被逐渐地锻炼出来。

所有采写的前期准备,最后都归结到作者的写作上。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对写作主题的确认,对行文结构的安排,对事实的准确描写,对细节的填充,这些都是新闻写作的必经环节,与中学写作是一脉相承的。

(四)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学的衔接

对于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来说,与高中教育最明显的差异便是课程差距。高中教育强调“应试教育”,即学生是围绕考试项目而进行学习与备考的,学习方式、学习思维、学习方法都是围绕“应试”所形成的,到了更加讲究“专业教育”的大学,在旧环境适用的那一套模式反而会成为与新环境脱节的因素。这种培养模式之间的剧烈转变,忽视了人的发展的连续性以及渐进性。

因此,在做好高中教育以及大学教育的衔接上,必须要营造衔接环境,创造衔接途径。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在尝试突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边界,通过建设衔接课程、学术讲座进高中、教师协助培养等方式,推动高中“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解决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而与中学语文教育一脉相承的新闻采写,能够很好地发挥其衔接作用。

首先,新闻采写作为语文教育的延伸发展,在课程的衔接上本身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将其引入中学课堂,并不会给学生带来距离感,更有助于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已悄然降临,新闻采写的引入不仅能让学生适应时代浪潮,还能对新闻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便更好地填报专业志愿。最后,新闻采写作为一项实用的专业技能,既能够突破“应试教育”的弊端,同时也能让学生提前感受推崇“专业教育”的大学氛围。

二、引入新闻采写的策略

由于新闻采写贯穿着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等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因此,笔者在基于完成中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围绕新闻生产环节对新闻采写引入中学课堂提出以下策略。

(一)增加采写实践课程

新闻采写实践课程的开展,是对中学学科课程安排的补充,但不可避免地需要依靠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合作。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英才计划”,加强中学与高等院校的接触以及合作。

中学需要邀请大学教师作为课程建设顾问,在与中学教师进行学科建设分享的同时,中学教师也必须发挥其基层一线的作用,根据中学授课形式、理念,编写合适的课程计划以及教材。同时必须充分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利用各高校的大学教育课程,进行“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在充分传达大学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能做到扎实落地。在理论学习之外,还必须开展理论实践,通过个人作业、小组作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实操性的新闻采写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采写实践也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中学教师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按照课程学习进度,安排不同新闻采写的主题、体裁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采写,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形势,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在实现中学与大学衔接的同时,达成“学校-社会”的有效衔接。

(二)每日进行“一句话新闻”的练习

一句话新闻,指的是由一个短句构成的新闻。一句话新闻强调的是用一句话将有重要意义的、读者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高度提炼与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将一句话新闻作为新闻采写初学者必做的练习。这是因为一句话新闻要求学生能够从事实当中发现其新闻价值,提炼事实的重要信息,并且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相对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对于锻炼学生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实现新闻呈现有着较大的帮助,从而更好地驾驭篇幅更长的不同体裁。

中学在开展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安排观看新闻的活动,进行一句话新闻练习的每日课外实践。要求学生在收看新闻的同时,自行判断新闻的价值,以速记的形式将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记下,并写成一句话新闻,不少于5条。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批注的形式,从语句、新闻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批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在中学开展新闻采写的课程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在观看新闻的同时,积累了作文素材,也更加了解国家、社会大事,有利于中学语文学习。

(三)开展“发现新闻”活动

“发现新闻”是新闻生产过程的第一环节。新闻的生产过程往往伴随着严苛的条件,在时效性的压力之下,记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新闻,事实便会“过时”,新闻价值会“掉价”,因此“发现新闻”显得尤其重要。

发现新闻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找到新闻,主要是指发现新闻事实,发现新闻价值,发现新闻采写方式,因此中学的新闻发现课堂,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进行打造。在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之时,学校可围绕某一主题,或者某一事件举办“发现新闻”活动。例如在国庆节来临之时,让学生围绕“国庆节”这一事件,利用国庆假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新闻事件,挖掘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通过合适的采写方式进行采写,形成个人作品进行评比,并且必须提交一份说明书,阐述是如何发现新闻事实,新闻价值是什么,利用了什么样的采访手段、写作手法,让学生深刻领悟“发现新闻”的重要性以及魅力。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以及善于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让新闻采写走进中学课堂,走进社会。

(四)开展“我身边的朋友”活动

人物采写是新闻采写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中,人物通讯是新闻体裁之一,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反映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一种通讯形式。这与中学语文所训练的人物写作是存在共通之处的,都强调描写人物事迹、思想,以此来反映人性、社会。

作为一名中学生,是比较难接近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心,采访到新闻中心人物的。因此,可以开展“我身边的朋友”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朋友的新闻价值。规定学生一周采访一个新朋友,围绕设定主题,了解朋友的事迹以及思想,挖掘朋友身上的价值点,并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新朋友。由此,新闻采写课程的人物采写训练能够落到实处,并且在采写过程当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结语

本文从意义与策略两个维度,探讨了新闻采写课程进中学课堂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在国家推行教育改革的当下,新闻采写引入中学课堂不仅是顺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是对育人理念的回归,给学生创造能够持续学习的连续性环境,做好知识体系的链接,培养终身学习的创新人才与新公民。

(教改项目:2019年广东海洋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570219121。)

(冯卓文,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