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及解决对策

作者: 张兆琴

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因家庭因素的问题,导致小学生厌学倾向较为严重。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造成一系列的认知误区。孩子的原生家庭对其一生影响较大。孩子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当反思家庭教育是否有所缺失?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石与核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现代家庭教育中却出现了误区,导致儿童易于形成厌学心理。目前我国社会的教育倾向是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其实他们也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由于父母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高,自己却没有做好学习的榜样,也不了解学生在校是怎样的表现,一味地只要求孩子考高分,让自己有面子。这样的教育背景无法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也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适感,产生过大的压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一个人加以鼓励,传达明确的期待,那么孩子就会有更快的进步;相反,如果始终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信号,就会让人容易自暴自弃,放弃自我努力和自我珍惜的机会。若要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达到更高的目标,做更好的自己,就必须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现代小学生的父母一定要加强正确的自我认知,一方面不要盲目乐观,另一方面也不要妄自菲薄,要为小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处在不骄傲、不自满的情绪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研究表明,过高或者过严的家庭要求都有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需要引起警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行为导向。作为父母平时也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是否有不正常的情况,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家庭教育的特征

家庭教育指原生家庭,也就是孩子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家庭都要对孩子进行养育,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上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值,进行长期的持续教育过程。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长期规划性,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人具备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用。家长的社会性本能就是要把孩子抚养成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实力为孩子规划美好的未来,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成年之后的各种表现,孩子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虽然成年人慢慢脱离了原生家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会比较小,但人的性格和本性是幼年时期养成的,很难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的阶段,这时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可以让人描绘。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就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

家庭教育具有零距离性。零距离性指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原生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和孩子的距离是最近的,容易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孩子的秉性。家庭教育发挥的是和风细雨般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教育和生活应当是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家庭教育包含各种类型的因素,比如家人的言行举止,相处方式,处事原则以及性格,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潜移默化之中孩子就能学习父母的榜样去做事情,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影子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之中。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中的不同关系、不同人物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包括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可能是孩子学习的模板,因此这种零距离性尤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随时性和灵活性的。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灵活性更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可以全过程受到家长的监督和关注。作为父母,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动态,及时纠错。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需要提前准备各种类型的规范化道具,家庭教育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可以说家庭中随处就是课堂,父母的语言与举止也是教科书,这些家庭教育的特征对孩子能够起到最为直接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误区是普遍存在的,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第一,很多家长工作过于繁忙,为了挣钱养家疲于奔命,无暇照顾孩子,这是中国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家庭的父母都需要在岗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这一点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表现特别明显。长此以往,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没有亲近感,易养成放浪形骸、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性;还有些孩子由于长期疏于管教,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第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并不尽如人意,家庭气氛不好,这些家庭通常有各方面的问题,整体表现就是家庭氛围不和睦,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是缺乏说服力,空泛的。父母无休止地争吵自然就没有资格教育孩子要与人和谐相处,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成长会形成巨大的压力,这些孩子易产生反叛心理,遇到困难就容易自我放弃;还有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认知上的问题,经常教给孩子一些错误的生活习性,比如晚睡晚起,吃饭不洗手,乱丢垃圾,这些生活小细节虽然不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但是小处见人品,若要养成良好的习性,还是要从小做起,从原生家庭做起。

第三,父母缺乏对健全人格的重视。很多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他们只关注学生在学校是否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同时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庭教育也受到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尺,过分重视孩子要出人头地,却忽视了对孩子品性修养的塑造,尤其是在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上,有些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加大了对孩子健全人格培育的难度。

第四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不只存在于夫妻之间,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同样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很多小学生如果稍不顺父母的心意,就会遭到毒打,更可怕的是这些父母往往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孩子只要不学习或者考不到满意的分数,就会采用暴力的行为制裁他。如家长长期采用暴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处理亲子关系,很容易造成孩子偏激仇恨的价值观念,仇视父母,甚至会仇视社会。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解决对策

(一)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

在家庭教育的视角之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作用,使家长变为教育的合伙人,而不是旁观者。学校要积极完善建设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班级公开竞选和班级推荐制度召开动员大会,向家长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家长参与其中,积极与学校协同并进,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比如家庭委员会可以每天在家长群中询问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举办读书会,查看亲子阅读的实行情况,不同类型的项目都能做到在家庭的良好熏陶之下拉近亲子关系,为心理健康的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生活,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棍棒式教育方法,不要秉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观念,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重点在于要让孩子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无论这件事情最后的结局如何,孩子都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收获和锻炼。父母不能一直将自己的意愿与看法强加于儿女身上,而是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才能与专长,重视其个人兴趣与心愿,让孩子在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父母和家庭教育的执行人,要在家庭教育中形成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驱动力和内核,家庭必须让儿童充满信心地去学习,展示自己,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孩子帮父母洗碗、洗脚,这些简单的家务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但可加强对孩子正确心理认知观念的灌输。

(三)正确处理孩子的考试成绩

关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历来是引发家庭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很多父母在潜意识里都是唯分数论,认为孩子没有考到好的成绩,成绩下降,就有可能是这段时间学习不努力,因而对孩子进行责骂,这类父母的功利性思想较强,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不注重孩子的快乐成长。因此家长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培育正向的学习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还要为孩子打造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有些父母的分开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尽可能尽到父母的职责,让孩子免受破碎家庭的伤害,为孩子打造和谐温馨、民主尊重的家庭环境,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和创造力的自由发挥,父母应当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爱心,鼓励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正确地和父母同伴沟通,家庭决策也应当有孩子的参与,鼓励他们建言献策,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是最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原生家庭的主要联系人,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必须要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