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语言魅力 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 杨志娟摘 要: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40分钟学习时间内对学习的投入度、专注力、兴趣点,是呈现动态变化趋势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语言魅力,不断去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可从趣味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清晰的语言落实教学任务、激励性的语言维持学习热情、启发性的语言延展学习内容四个维度发挥语言魅力,为低年级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课堂用语; 清晰有趣; 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059-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实践也表明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与教师的语言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真诚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以优美的语言渲染文本所创设的意境,以启发性的语言引发学生深远的思考……
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对学情了解不准确,课堂教学用语存在着随意性、重复性现象,主要表现为提问碎片化,不仅耗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还扰乱学生深入思考;其次表现为评价的单一性,评价无新意,更无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学之无味,弃之可惜”,自然是低效的。
研究表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40分钟内对学习的投入度、专注力、兴趣点,是呈现动态变化趋势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语言魅力,不断去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趣味性的语言引导投入学习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观察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课间活动过于激烈,上课后仍沉浸在课间游戏的快乐中。有些学生则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上课三至五分钟了,仍未找到课本,在慌乱中导致整节课跟不上节奏。还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也不感兴趣,兴致懒散,无心学习……此时,需要教师以趣味化的语言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转变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学习。
(一)开展整理小能手比赛
教师要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整理好物品,将语文课所需课文、笔记本、文具等准备妥当,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准备好学习用品,争当整理小能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避免了繁杂的物品干扰学习,还让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开启学习之旅,投入度更高。
(二)介绍相关故事、作者生平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听老师讲个故事”“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名人”“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这样趣味的游戏常常能收到神奇的效果,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迅速从游戏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看课题,猜一猜课文主要内容。”既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就会兴致勃勃,满怀期待地进入学习。
(三)约定认真学习的奖励
与其和低年级学生谈学习的深远意义,不如和学生约定每节课努力学习后的奖励,如教师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奖励一颗星”“积极思考就在表扬栏里贴上名字”“表现最棒的同学可以当一天小老师!”这样简洁的话语与学生来一个课前约定,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入学习。
二、清晰的语言落实教学任务
研究表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当充分的课前准备做好,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兴趣被调动时,教师应抓紧课初始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积极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落实本课的学习任务。
(一)简明陈述课时教学目标
教师在授课时要有全局观,要对每一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了然于心,在明确的规划下,再以清晰明了的语言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也做到每节课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可以简明准确、条理清晰的语言告知学生学习古诗不仅要学会生字,会读会背,还要学会借助图画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山寺高耸入云的景象。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会更自主,不仅关注文字,还学会了关注画面,并以一边读一边想的方式深入探究。目标意识强了,学习成效也就提高了。
(二)渐进式提问引发深思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应是漫无目的地在老师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追问下进行碎片化式的思考,甚至还未解答出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又被迫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师启发学生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吃透教材,并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实,提问方式恰当、明确,梯度渐进。如《青蛙写诗》一文可设计问题:“小青蛙写诗时,谁来帮忙了,帮了什么忙?为什么它们能成功帮忙呢?”以统领全文内容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将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专注力、思考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巧用点拨语突破难点
教师对讲授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如何突破难点,要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努力用尽可能少的话来恰当地表达。说话重复,切不中要害,小学生就会难以明了、难以接受。一个教学难点的突破要设计梯度的引导语,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跃进,在一次次自我突破中习得知识。如教学《雾在哪里》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雾的神奇,教师可以语言引导:“同学们真会思考,通过学习已经知道雾这位大魔术师能把大海、天空等事物藏起来,甚至还能把自己藏起来。聪明的你们还能细细品读课文发现雾有什么特殊本领吗?”这样的点拨,将学习从浅显、单一引向深入、多元,学生将在品读中发现雾的神奇表现在多方面。
三、激励性的语言维持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无意注意力占优势,连续注意力为20分钟左右,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是普遍现象。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想要吸引学生,让学生坚持学习,就需要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维持学习的热情。
(一)方法准确介绍
当课堂中小学生出现学习疲倦、神游,注意力无意识分散等状况,教师可以“好方法来啦,快来学一学”“老师要请学得最棒的同学介绍小窍门啦!”就如在平静的湖面掷入了石子——顷刻间就能激起无数的小波纹,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吸引,百试不爽。然后教师再结合所教课文引导用对比法、换字游戏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学习成效就能得到明显提升。
(二)评价推陈出新
“你真棒!”“回答正确,为他鼓掌!”这样简单的评价语在课堂中确实能让受表扬的学生得到激励,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收获甚少。评价要推陈出新,要惠及全体,要指向学习,这时,教师可以“你真聪明,会用拆字法来记忆生字‘赢’”引导学生注意学法活学活用。“你会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忆生字,不仅帮助同学们记住了生字‘碧’,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老师为你骄傲。”课堂评价用语既要在学生回答到位、朗读精彩、想法独到时予以发自内心的赞赏,更要真真切切指出优秀之处,强调那些值得学习的具体行为,从而让学生在对比思索中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三)引入冲关机制
小学生有着独特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要吸引学生整堂课热情地投入学习,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不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发学习的热情,“挑战赛开始啦!”“学会了这道题,咱们就闯关成功啦!谁来当第一个勇士?”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引入竞赛性的课堂教学用语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自然就促使学生读得尽情,思得沉醉,说得尽兴。
四、启发性的语言延展学习内容
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在课内的学习,还要注重课外的广泛阅读,厚积才能薄发,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以课文为基点,抓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习得各种阅读方法,达到教一篇文章,让学生习得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并在课外积极尝试用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愿景。而要想实现此愿景,就必须在课堂学习结束前,教师以启发性的语言延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继续、深入阅读的兴趣。
(一)总结学法,举一反三
如教学《狐狸分奶酪》后,教师可以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同学们,学习了《狐狸分奶酪》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后,教师由浅入深引导:“看来读故事不仅有趣,还能让我们明白道理。同学们愿意课外多读故事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吗?”调动阅读积极性后,再次追问:“那我们一起来总结读懂一个故事的方法吧。”梳理清读故事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揣摩心理等方法后,进一步鼓励:“有了好方法就要用起来,一周后我们比比谁读的故事多,明白的道理深刻。”教师以这样充满号召力的语言建议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学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自然会得到学生的回应。
(二)想象续编,延伸课堂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在授课结束前,留给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的想象空间,催生学生阅读的热情,课后继续探究。如教学《坐井观天》后,课堂结束语可以这样设计:“有一天,那只井中的小青蛙得到帮助,来到了地面,它昂起头望了望天空,看到一番新的景象。小青蛙再次遇到小鸟、小羊、小鱼,它会分别对这些朋友说些什么呢?”有了想象的主题,有了交流的平台,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课堂教学在无形会中得到了延展。
(三)设置悬念,推荐读物
儿童的世界,永远充满着为什么,对于探究未知低年级的孩子总是热情高涨,只要课堂引导恰当,引发学生的兴趣,孩子们的阅读就会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读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课堂结束前教师巧设悬念,这样说:“同学们,世界很奇妙,不仅植物妈妈有办法,动物小朋友们也有办法。当小动物生病时它们会积极想办法自救,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去阅读吧。”实践表明学生阅读的热情一旦点燃,就会乐此不疲地阅读、探究、交流,再阅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要有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积极加强课堂用语的锤炼,必能为语文教学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