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域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 倪休逸 周莉摘要:最近几年,在社会提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背景下,广泛了解并积极使用外语知识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外语课程已然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目前许多高校外语课程没有树立合理的通识教育理念,致使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目标模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层出不穷。由此,以“通识教育”为出发点,本文大致从以上三个痛点探讨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希望推动其在外语通识教育培养中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36-002
1.通识教育下的英语教学
当前我国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实践的融会贯通,依托通识教育而回归终身学习本位。通识教育视域下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结构应是“复合型”,即基础语言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并举;以培养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的文化素养(主要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为主,与所学的专业挂钩,以英语为工具,巩固发展专业知识,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2015年硕士研究生专业招生人数规模首次达到170.5万人,2020年时达到200.5万人。同时,根据教育部1992年最新印发的《研究生教学大纲》,研究生毕业应该能够熟练地基本掌握英语阅读、听、说、写、翻译等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便于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完全借助于高等英语教育进行进一步教学。2009年,教育部补充说,应该培养更多的实践型研究生,而不是理论型研究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重视研究生的素质已势在必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许多高校仍未完全努力搭建这种新的课程结构,耽于为了大大提高自己外语专业的技术实用性,忽视了培养“4C”型的人才(criticalthinkingand problemsolving批判性思辨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导能力、communication国际沟通的领导能力、creativityandinnovation革新创造和实践创新能力、collaboration专业团队合作管理能力)重要性,并且其在外语大学课程结构教学的建设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难点,例如如何有效解决外语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目标模糊、师资队伍实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2.通识教育视域下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困境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差异化造成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招收的研究生不同,录取分数线不同,专业也不同,这些差异就造成了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同的语言水平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当他们聚在同一个班级,接受同一水平的教学,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很难遵循教学流程,无法获得相同的预期结果,学习情况也会因此停滞不前。此外,自2009年以来,为响应教育部倡导的改革,绝大多数高校开始了课程改革。例如,缩小每个班级的规模,实行小班教学,这一做法确实有助于改进教学。但从英语教学时间上看,整个教学时间缩短到100个教学时段,并且只剩下写作与翻译、英语口语和文学精读三门课程。随着教学时间的减少,教师必须在更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任务,这是教师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二,一般社会认知误导了课程目标的定位。由于人们对教育功利性的看法,通识教育普遍成为了专业教育的“绿叶”,而大部分研究生历经高考、考研,认为自己已然掌握了大部分知识,更是对英语通识课程秉持可有可无的消极态度。但针对研究生学习英语的通识课程目标不再是围绕简单的听、说、读、写,而是能够积极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际,拥有描述分析正在学习的语言的文化背景的能力,并且敢于比较论述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识”不是“应试导向”,“通识”也并非“常识”。“部分院校研究生外语专业把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简单等同于通识课程,特别是把不少实用型、常识型、技能型、休闲型课程当作了通识课程;课堂中重知识的传授,轻思想的启迪和方法的培养”;片面追求知识深度而忽视了知识广度[1]。
第三,大多高校的研究生英语通识课程由外国语学院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硕博士教师负责教授。虽然这部分老师专业基础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几乎没有经受过通识教育的洗礼,知识结构上比较单一且不足,其本身就不具有跨学科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2],他们所传达的可能绝大部分都是普及性知识,缺乏将内在的专业特色外化、融入新的意识形态视角的过程,因而教授通识教育类的课程未必能达到他们平常的教育水准和效果。
3.通识教育视域下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改革策略
3.1将课程结构合理化
通识教育视域下要想解决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困境,首先要将课程结构合理化。结构合理化的前提是比例合理化。针对研究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学校可公开相关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既能契合学生自身需求,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身于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活动之中,这既与通识教育理念相符,又便于开展通识教育相关课程”[3]。高校也可模仿国外汉语教学的一些模式,呈螺旋式上升设置英语课程,第一,完善发展英语基础知识,重点扩容单词词组、熟练掌握语法结构;第二,面对英语基础处于中游水平的研究生,设置文化赏析与比较类型的课程,重点培养语言类批判性思维,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第三,对于高水准的研究生,高校可将选择权一部分下放,依据其自身的专业要求,设置专业与英语相结合的课程,如生态英语视听说、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等。
3.2将课程目标清晰化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提供深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取向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学术规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面向研究生的高等教育中,为了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外语通识课既是基础也是挑战,学生们不仅要了解掌握基础的语言技能,在相关的学术和专业领域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品质。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了解外国社会和文化,在实践中增强对多元文化异同的认识,强调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观,把人才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外语教育,就是培养外语人才广泛而全面的知识能力,使这些知识能够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整合知识,充分运用到人类文明在社会实践中的启示,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理念的积极作用。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程度与通识教育的有效性呈正比。因此,在选拔教师时,高校需建立精确的通识教育教师准入制度,除了考察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考察其是否具有高昂的教学热情和深厚的“通识”底蕴,以此提升通识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应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选择自己擅长的通识教育课程,查阅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小组讨论、校园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与通识教育课程有关的广泛的研究工作,“积极发现当前高校外语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原则相结合,以主动的教学意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充分活跃在通识教育教学中,实现师生的向上发展。总之,只有加强通识教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4.结语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应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应该重视分级教学,增加教学时间,促进课堂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级教学尤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它能使所有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将英语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更准确有利于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重视通识教育教师队伍重组发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但这三个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王鲁男.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923
[2]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3]王伟.通识教育视角下面向未来的高校专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7):50-51
[4]周宝根.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2期,第53页
[5]王小英.“通识教育”视角的外语通识课程探究[J]现代交际,2020(19):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