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作者: 龚润华

摘 要: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重中之重。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面对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服务和高职院校具体情况,调整其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方向和具体策略。本文将根据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策略,以供其管理工作参照。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高职院校; 服务型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37-002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相应的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会进行调整,创建新的产业链,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高职院校作为提供各个产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也要紧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满足各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1]。在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各产业中企业生产实践过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操能力,而学生管理模式也要发生变化,本文将对此问题展开探究,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特点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其主要是以“以生为本,服务育人”为理念,以服务学生成才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定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全面的服务内容,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将教育、管理和服务融合为一体。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一)教育理念人本化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服务学生,在管理中做好学生的服务员和代言人,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

(二)教育形式渗透性

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主导思想是服务学生,故其是将服务渗透到对学生的教学、教育和生活管理之中,而工作人员则需要从以往被动的管理转换为主动去服务学生,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服务方式进行管理,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中感到愉悦和多方面的关怀,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服务方式多样化

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学生的需求比较多样化,因此,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也比较灵活,通常会以多种服务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咨询方式、引导方式、鼓励方式等,也会多种方式融合使用。此外,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点也比较多,通常是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学生聚集较多的区域,以便于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有效帮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服务内容系统化

针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职能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其中会涉及到很多领域项目和内容,而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内容也在此过程中日趋完善,将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相结合,需要规范服务内容,这使其服务内容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

(五)服务队伍专业化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为了满足其教育需要,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开展势在必行,而相应的学生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还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健康运行,因此,其服务队伍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外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先和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成立产教融合基地,这样一来,学校就可以从企业中学到一些实践经验[2]。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常常会过于迁就企业,通常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减少了文化课程或思想政治课程,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乡镇振兴战略要求,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专业基础不牢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很多高等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均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服务模式上呈现出前松后紧的情况。这就是指学生从紧张的中学生活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后,缺乏对其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引导,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来用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紧张的学习节奏会一下子放缓,就会感到不适应。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在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不够严格,而高职院校很多专业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实践能力,但学校前期服务学生时不严格管理,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不投入,加上一些学生本身底子不好,主动性较差,导致在实践训练时很难达到要求,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学习效果不佳

目前,无论是高职院校自身,还是学生,抑或企业,都认为高职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其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这种服务型学生管理理念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观念下的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会缺乏专业知识或非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导致其在未来职业道路上无法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技能[3]。此外,一些非专业知识对学生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其管理工作中一般对学生要求较松,导致其缺乏一些必要性的非专业知识,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三)与新兴技术结合不够

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其和新兴的先进技术具有很好的融合性,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理念未随之进步等因素,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来服务学生,其服务内容也比较陈旧单一,导致其工作效率较低[4]。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新兴技术已经进入到企业生产和运行中,而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却未引进先进的新兴技术,这在快速发展的当代是不合理时宜的,其服务内容可能会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被淘汰掉,导致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较低,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期使用陈旧单一的工作模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模式影响,学生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使其在专业学习中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方针,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高职院校的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其专业设置,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选择科学合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以避免出现人才不足或专业人才过剩的情况。在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高职院校要针对自身情况,不断创新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高服务队伍水平,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具体管理策略如下。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高职院校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尤其是一些涉农专业的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作用,以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时,首先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下其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通过教学改革来保证人才培养效果[5]。其次,要调整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可以在理论课后适当地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将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再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城乡结合、乡村绿色发展策略的探究,并了解当前乡村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业态,然后在开展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时,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使学生对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学习中能够将学习体系与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结合到一起。最后,对于乡村的一些贫困生,高职院校在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做好帮扶工作,以服务乡村为导向来服务学生,从而达到教育扶贫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中,其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含能力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因此,单单通过课堂教学来服务学生很难达到该教学目的。为此,首先学生工作者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开展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或者理论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素养、道德素养等元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设置的专业类型,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下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其对未来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选择多样化的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角色扮演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服务于学生,并利用一些新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能够处于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内进行专业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校企融合度,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和发展。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现代是处于互联网时代,学生能够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信息,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鉴别信息、判断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其作为我国重大工程,每个人都有职责和义务参与其中。在高职院校中服务社会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为了社会发展,其需要提供具备高水平和专业素养的人才。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国情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等时政热点,丰富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服务学生,为乡村振兴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的优势。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高职院校目前的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的需要,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和工作内容的改革创新,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岗位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课题:吉林省高教协会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高职院校‘服务+管理’型学生管理工作应用研究”结题

参考文献:

[1]潘春红.乡村振兴战略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4):205-206

[2]熊焰,李向阳.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5(02):5-9

[3]何博.地方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370(10):89-91

[4]卢晓慧,吴海红.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农民致富之友,2018,589(20):7-7

[5]闻万春,陆姗姗.论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的服务属性与动力机制优化[J]职业教育研究,2020,000(10):19-24

作者简介:龚润华,1986年1月生,男,汉族,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学士,任职吉林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