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铺路,预约课堂精彩
作者: 沈燕摘 要:五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篇幅和难度的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变更观念,依据名师研学案的指引,结合学生实际,有序、有目标性地设计并合理运用预学单,以此发现学生学习难点,在指导、检测、反馈上下功夫,让预学工作真正扎实有效。
关键词:预学单; 指导有序; 检测有方; 反馈有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53-001
2019年秋学期小学中高年段统编教材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了,其内涵极其丰富。很快,各名师团队凝聚力量,不断钻研打磨,形成了一份份有针对性的研学案。尤其是“预学单”的引入,可谓本区先河式的创举。预学单,顾名思义,即为新课学习做的有目标性的准备工作。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在五年级统编教材视域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
一、注重基础,指导有序
名师研学团队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预学单的范式,可不能“拿来就用”,应该依据各校特点、各班学情,有的放矢,让预学单真正发挥其价值。预学单设计要从基础入手,有序进行。一般分为三步走——标段落,读课文;划词语,明词意;知内容,会质疑。
按照多认少写的原则,我们在预学单字词内容设计上要将难写的字词、易混淆的读音等考虑进去。这对学习自觉性缺乏、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是引导,更是启发。
精读课文字词方面,可以设计如下预习内容:
1.自读识字表中的汉字,圈出不熟悉的或者不确定读音的生字,借助课文中标注的拼音或查阅字典后进行标注,再读3遍,认识生字。
2.朗读(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理解后,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3.根据写字表,把自己认为最难写的、最想写好字或词语写在提供的方框中,容易出错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
此外,统编教材中新加入了小古文阅读,增加了古诗学习的篇目,在预学单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前资料搜集情况,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概况以及创作背景等都要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查阅意识。在设计预学任务时要与精读课文相区别。定位目标,检测有方,统编教材课文是以组合式、有联系的群文式单元的方式呈现的。面对特殊的、新兴的单元,我们如何把握,精准目标,指引学生带着求知心理进去,满怀收获出来?比如五上第二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特别强调了默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非常熟悉的读书方式。怎么让他们对老朋友产生新鲜感,进而增强学习兴趣?统编教材对此有了提升性的、明确性的要求。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在一开始的目标定位上,就要明晰。以《将相和》为例,可以将对学生的检测目标放在了解学生默读文章所用的时间;集中精力默读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而发展目标则为:在有限的时间里,圈出文中主要人物,准确辨别多音字“划、相、强”;会用连词成句的方法提炼主要信息。如此一来,在预学单上就要加入“默读这篇文章,我花了____分钟。”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直观便捷,又能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在课堂上就要有全班性的检测过程,按正常一分钟默读300字计算,《搭石》六百字左右的文章就限定两分钟,回家已经预学过的,有三遍以上默读经历的学生,一分钟左右就能读完全文,而超过两分钟的,他们的预学情况就一目了然了。除了课文阅读的检测,还可以屏显词语,三秒时间,学生能记住的量和准确度的考查,慢慢加深难度和记忆数量。的确,有了具体的检测方法,保证了学生的预习完成率,大大提升了预学效果。
叶圣陶曾强调过,小学语文教学更要注重训练。依据“有练必讲”原则,预学单的有效运用需有必要的检测手段。字词训练的检测,可以通过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判断正误的方式便于发现在预学过程中的集中、共性问题,再进行整体性、细化性的教学。在预学时把握文章内容,给学生降低门槛,给他们图示的范例,让他们有参考的依据,并从中找寻规律,懂得抓住关键字词和事物把握文章内容。比如在《牛郎织女》一课,可以用小标题形式进行梳理:哥嫂虐待牛郎→( )→( )→( )。也可以整合第十一课内容,来个完整情节的导向概括。以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二、鼓励质疑,反馈有得
有名言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的课堂常常是师问生答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比提问题积极,容易动脑筋。质疑的目标在于了解学生预学过程中的疑惑,提的问题要围绕文章,切实激活思维,有探讨价值等。然而,对于我们习惯了问答型课堂的乡村学校的学生而言,能根据自己的预学提出有效的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依据我班学情,我会在在预学单的最后给出具体明确的质疑要求,让学生敢提问题,敢表达想法。比如在《冀中的地道战》一课,可以从战术角度出发,让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了“对付敌人火攻、水攻和毒气攻的方法能不能互换?”可以引导学生从地道结构角度设疑:“冀中人民设计的地道是怎么做到‘既不气闷,又不嫌暗’的?”“作者在介绍地道时,用了很多数字,有什么用意?”学生能在预学中发现疑难,他们的反馈自然得有回应。解答者则是全班学生,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以学定教,教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调整教学方向。对于学生提出的字词方面的疑虑,个别积极分子未雨绸缪,正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顺便可以分享下自己的预学思路。
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水平有别等因素,可成立四人学习小组,在新课学习前,相互间对质疑的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基础性的疑虑可以组内或依据他组力量解决,共有的疑惑则是课堂上的重点探讨对象。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又能让学生间转换身份,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探索欲互帮互助。从一开始尝试执行,过程中不断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从最后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的语文预学效果有了显著变化,统编教材语文学习的适应性和主动性增强了。
总之,预学的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高效的语文课堂势必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工作,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结合班情设计预学单。学生则在良好学习氛围的感染下,改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求知,追求自我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