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法在高一地理新授课中的实践
作者: 董英豪摘 要:新课改理念下的“差异教学”是一个涉及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差异化的教学实施和差异化的教学评价等全方位教学层次的一个概念,而其中变数最大、最难把握的应属教学实施过程。笔者把研究锁定到课堂教学,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研究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的差异教学。
关键词:地理课堂; 差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9-002
一、学生差异分组
笔者前期已经通过日常的观察以及座谈、学生成绩档案调查和能力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进行过差异测查,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结合,组成互助小组。由于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程度较好,故每组只分两个层次A(提高)和B(基础)。
二、细化学习目标
(一)课标拆解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课标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所不同的是本节课中图表横坐标代表的时间更长——年份,初中部分横坐标代表的是月份。
(三)教材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共四节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二章的总结,看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状况,特别是近100年来的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树立正确的气候观,认清当前全球及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懂得科学、基本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无疑是本节的重难点。
(四)确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
细化后的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两类:
基础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和图表资料,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内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认识到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2.学生能够根据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并能够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措施;3.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提高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仔细的观察,对教材上的曲线图提出问题;2.学生能够自行对影响及措施归类;3.学生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别的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4.学生能够质疑教材,提出与教材所给观点不同的声音。
三、学习环节的差异化设计
(一)“乡土”导入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属于河南本地人,而且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成熟性,笔者舍弃使用常用的“北极熊淹死”的动画导入法,而选用以象形文字、河南的简称“豫”的由来导入,既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本身又正好例证了本节课要讲述的全球气候变化两大维度之“时间维度的变化”。
(二)差异化的提问设计
成功的提问一方面需要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对回答做出及时、恰当、积极的反馈。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针对每个学习目标,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基础目标1和提高目标1:
问题一:地质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拓展问题: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导致温室气体增加昵?
问题三: “全球气候变暖”是说全球无论何地、何时,气温都在上升吗?你能从教材的文字中找出证据吗?
>基础目标2和提高目标2:
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问题二:应对这些不良影响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基础目标3和提高目标3:
问题一:你能根据本课的学习,总结出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吗?
问题二:你能按此套路研究一下“城市热岛问题“吗?
>提高目标4:
问题:你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不符合自然规律,还是人类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呢?
(三)小组合作
根据之前的差异测查,笔者选择每组内组织能力、责任意识最强的同学来担任组长,让其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组织讨论等。内设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由汇报员代表全组作答。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但考虑到我们的学习目标以及时间限制,笔者选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作为讨论内容,并要求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措施。具体预设过程如下:
首先,各组根据分发的纸质材料以及纪录片,讨论涉及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受大气变化的不同影响。(给出的材料有: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我国的新疆、上海等)
然后,教师走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指导。分析影响可以从自然和经济两方面考虑。自然: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气温升高会引起蒸发加剧,使得该地区趋于干旱。气温升高与积温密切相关,积温的多少和植物的产量有关。经济:主要讲对农业的影响,也可以涉及其他经济活动,如河流航运等等。
接下来,请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探究结果,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课件展示参考评价标准——“预期结论”:
高纬地区(以俄罗斯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地区)——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河流解冻,航运条件改善;农业产量增加;冬季供暖需求减少;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带面积减少,中纬度植物分布范围变大。
内陆地区(以新疆为代表)——气温年较差更大,夏季更加炎热干燥,冬季更加寒冷;河流枯竭,旱灾严重,出现大规模沙化;短期而言,冰川融化,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弊大于利。
沿海低地(以新加坡、印度、福州为代表)——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海水倒灌,影响城市淡水供应。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但是一些只能在福建以南种植的农作物可以在福州成活。台风强度更大,频率更高。
最后,小结——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可能影响之一:海平面上升;
可能影响之二:影响农业生产;
可能影响之三:影响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加剧水旱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