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教学

作者: 张志军

摘 要:在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教学中,都有“功”这一教学内容。但是初、高中相关的教材、教法、甚至功的定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作者针对教学过程中,如何较好地实现“功”这一内容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初、高中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30-001

高中与初中的物理教学有着不同的范围和层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了解初中物理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清楚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而且可以显著地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功”这一知识点,在初、高中教材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初、高中教材对这一物理概念的文字表述差别很大。

1.初中教材分析

“功”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的位置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9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功》。课文大致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简单机械”的工作性质入手,试图寻找“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第二部分,直接提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第三部分,借助功的公式和几个生活实例,探讨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最后一部分是“拉力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高物体,求拉力做功”的例题。

2.初中教法分析

多数初中老师会采取下面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实验探究“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省距离”,利用数据得出任何简单机械都“不能节省力与距离的乘积”的结论,并定义这个“乘积”为新的物理量——功。接下来,结合功的定义,强调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备条件。最后,利用功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高中教材分析

“功”这一知识点在高中教材中的位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功》。教材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几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借助学生在初中已经获得的“力对物体做功”的知识,导入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第二部分,物体的同一次运动过程中“合力的功”与“分力的功”,以及求解的方法。第三部分,通过力与位移的夹角,分析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和不做功的情况。第四部分是求解力与位移夹锐角时,恒力对物体做的功的例题。

4.高中教法分析

高中“功”这一知识点的基本教法是:由初中功的公式导入,将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条件“距离”,升级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位移”。然后借助力的分解,将做功的情况拓展到力与位移的方向不共线的情况。分析到位的教师会逐个讲解表达式中的各个物理量:“W(功)的标量属性”,分力功、合力功的区别与计算方法,F(力)是恒力的条件,(位移)的参考系选择,以及角度如何确定。第二步是分析功的正负:借助前面铺垫的“功的标量性”和“力与位移的夹角”,分析力在对物体做功时,对物体的运动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从而得到正功、负功和不做功的情况,强调角度对力做功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功表达式的应用,例题中总功的求解,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采用多种方式解答,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

5.教学衔接的关键点

首先,解释“功”的概念。目前比较推崇的功的定义是,(苏)福里斯在《普通物理学》中对功的定义:“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我们接触的都是一些彼此之间以某种力(弹性力、万有引力、摩擦力以及其它各种力)相互作用着的物体。在这种情形下,物体位置改变,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实现。因此,自然就有表明“力使物体移动”这一作用特性的必要。在力学中,取这样的一个物理量——沿移动方向的分力越大,这分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新的物理量也越大,这个物理量叫做“功。”“功的数值等于力f、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及力与位移方向间的夹角的余弦的乘积”。我国高中教材的表述与此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福里斯书中的位移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我们课本是“物体的位移”。物理概念的解释,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关键的步骤,这一步骤的接受效果对于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至关重要。要非常重视功的概念、做功条件、表达式中高中相对于初中“知识升级”的内容。

其次,理解“功”的本质属性。功是标量,但是却借助了两个矢量:力和位移来进行求解;功是标量,但是却存在正功和负功的情况。要让学生从知识上接受“功的概念”,从认识上理解“功的标量性质”;不能只是机械地接受“功就是力乘以位移”,“夹角大小决定功的正负”。

最后,掌握求解“功”的方法。初中阶段只要求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由于初中阶段功的计算只限于直线运动,所以,结果很明确:要么不做功,做功就力(F)与路程(s)直接相乘即可,某些老师可能提到变力做功,但是只局限于判断是否做了功。高中阶段求解功的问题中,有许多力与位移成一定角度的情况,授课时要将力做一个细致的正交分解来进行分析(这一点教材54页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不严谨的),帮助学生升华初中的知识;要强调功的表达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可以列举恒力与变力,分力功与合力功的实例与习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公式求解。

初中物理是高中物理的坚实基础,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上层建筑,如何把基础与建筑体合理有效的衔接起来,最大成效地发挥二者的合作潜能,希望各位同仁群策群力,分析、探讨、研究,为更好地在教学中衔接初、高中内容,实现学生知识的无缝对接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刘炳昇,李容主编.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3]许国梁主编,束炳如等修订.《中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李朝东主编.《初高中衔接教材(物理)》,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

[5]赵谊伶名师工作室主编.《初高中衔接读本(物理)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