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自主探究 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 曹长春摘 要:高效课堂的实现来自于课堂中学生有效的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恰当评价,既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实现高效课堂。由此如何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充分活动,是实现一节高效课堂的前提。
关键词:自主探究;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42-001
高效课堂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接受,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教学的设计目标就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自己通过研究、探索掌握学习内容,并借助合作学习,达到实现课堂效果。结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对数函数》中的课堂设计,谈谈如何以激发自主探究为主,实现高效课堂。
一、以“问”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引人入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对数函数》第一课时中,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对数函数的定义及其函数图像和性质。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围绕这个中心引出两个问题作为探索的开端。
问题一:给出细胞分裂问题,结合函数定义,对数函数如何定义?并探讨以下问题:(1).在对数函数的解析式y=logax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2)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3).对数函数的值域是什么?让学生借助指数函数定义来研究对数函数,并加深认识和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
问题二:画出函数y=2x与y=log2x,及y=()x与y=log x的图像,试说出它们的关系。问题二的给出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比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间存在着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对数函数的图像的画法,并看出两函数之间的关系,为引入研究对数函数做铺垫。
二、以“动”为中心,培养自主探求,达成实效
“动”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中心。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依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自己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的新知。新课标也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发现数学知识,培养自主探索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并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三及问题四的给出是本节探索性质的重要活动。
问题三:分别在同一坐标系内做出y=log2x,y=log3x与y=log x,y=log x图像,比较其图像,说出这两类函数的特点。问题三是在解决问题二的前提下,学生掌握了对数的基本图像的作图规律,进一步认识对数函数图像特点,激发学生自己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顺利完成问题四打下基础。
问题四:结合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总结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问题四的解决是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后很自然的一个总结,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是本节课活动的一个高潮部分。通过学生总结展示看出,大部分学生很顺利的掌握了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重点部分教师讲的少,学生动手的多,自己获得,领悟,提高了本节课学习的效果。
三、以“比”为动力,促进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对数函数的应用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分组比赛练习,是本节强化重点内容一个重要手段。给出以下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log0.2(4-x);(2)y=loga(a>0,a≠1);
变式:求函数y=的定义域。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真数位置大于0这一特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变式是对对数函数性质、根式的深入理解与应用,锻炼学生应变能力。
例2 比较大小:
(1)log23.4;log23.8 (2)log0.51.8,log0.52.1;(3)log75,log67。
本例题的设计主要是加深函数性质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性质,给出比较大小,让学生知道如何借助性质比较大小,如何借助构造对数函数进行探究。
以上例题的处理方式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解决:首先学生独立完成,考查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小组内讨论,每两人组成或三人组成小组,找到学生的优秀的解法和错误的解法。最后各做展示。展示优秀的解法和典型的错误,展示在投影仪和小黑板上。
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在“比一比,看一看”中找到自信和差别,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以“点拨”为指导,固化知识,实现效益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是看客,教师在旁边看学生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正本清源。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一、问题二时要及时展示出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确“对数函数的定义”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可以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回归课本自己查询。对于问题三的答案是通过几何画板的强大的演示功能,首先明确“y=log2x,y=log3x与y=log x,y=log x”这两组函数的正确图像是什么,其次用几何画板的软件改变底数a的取值,验证学生探究的答案,为学生获得问题四正确结论做下铺垫。对于例题的评价,对于各组做的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及时鼓励。对于错误明显的地方,要及时给提示、指正,避免下次出现类似错误,做好错题登记。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和图像及性质,并让学生会正确应用。本课原来设计时是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授课,其设计为首先是通过多媒体给出问题一、问题二,让学生思考,然后多媒体展示结论。其次对于问题三的处理仍然是用多媒体画图,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归纳问题四答案并展示结论。最后第四个问题在多媒体用PPT给予展示,让学加强记忆。本人热情高涨,认为教学任务完成,学生的收获肯定很好。但在处理例题,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性质,由此发现本节是失败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课堂中教师主导的内容太多,没有学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也就是教师替学生学了一节课。通过本节课设计改变,在另一个班级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本节所学的内容,乐于参与,热爱参与,顺利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只要是学生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由此,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放下自己,激励学生,给学生写好课堂表演的剧本,让学生体验表演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