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 黄平

摘 要:合作学习近年来成为了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它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同伴间的配合来完成学习任务。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小学数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得出,合作学习中的形式要多样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选取适当的学习题材,会增加合作学习兴趣;合作中要讲实效、重实质等,都是合作学习中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48-0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法是基于当前小数数学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它符合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的方针,是针对学生数学能力实际水平而提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容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养成团结合作、友好交流的学习氛围。而且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学会交往、学会参与,还能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建构起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而数学抽象、归纳的特点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合作学习,促进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合作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课堂中放下师教尊严,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勇于思考,敢于提问,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如笔者在一节校内公开课中,为了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氛围,教师导入前用一个有趣的《警察与人贩子》的数学故事导入新课:“一位小伙子带着4位小男孩坐火车,火车上遇见警察盘问小孩情况, 小伙子告诉警察:4个小孩岁数的乘积为2021岁,而且每个孩子依次比另外一个少1岁。于是,警察就随便问一个小孩的岁数,其中一位男孩说5岁。警察立刻给小伙子戴上手铐,原来这个小伙子是个人贩子。”教师提问题:“警察叔叔为什么识破了人贩子的诡计?”带着疑问,学生很快展开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并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趣味性。

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之所以要安排合作学习,其目的就是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下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但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参与度不够,完全是为配合老师而勉强参与,或只听同组同学讨论……这样不仅起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让学生感到融不进集体,与促进学习积极性相违背。

2.合作效率不高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且多为独生子女,合作意识淡泊。因此在他人发表意见时,常常做不到倾听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变成一场辩论赛的场面是屡见不鲜,如此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不仅起不到合作的效果,反而让同学间产生了矛盾。如果凑巧一组的学生性格都是比较内向,那么在讨论的时候就会出现学生无人做主,不知道应该说什么的冷场。这样不仅浪费了学习的时间,失去合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3.优生成为小组合作中的“焦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中,为了分组方便,教师经常忽略了小组间成员的搭配。他们往往都是就近搭配,前后桌、邻桌等,小组间的分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果各小组成员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就没有办法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很多小组中的优秀生自然变成为了“焦点”,长而久之,中等生和后进生被排斥在合作学习之外,他们往往养成了听优生的发言与讨论的依赖性,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4.题材选择不合理,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会片面的夸大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大多数的老师为了合作而去设置合作环节,很多问题纯粹是为了合作学习而展开。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没有合作学习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一番。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们都纷纷举起了手,要求回答,可教师却无视学生的举手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要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使本身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不应该浪费的时间花在了合作讨论上,最后落个表面热热闹闹,学生收获没有的不良局面。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全然不顾问题本身的价值,没有去衡量问题是否值得展开合作学习,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病, 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让人深入思考。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探索优化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从而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给学生合作的机会,笔者试提出以下策略,以供参考。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对于难度小的问题需要进行合作时,必须有位同学担任组长。先让小组的各成员有各自独立思考的空间,等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后,同组人员进行合作,讨论出自己的想法,形成集体的意见,最后由组长进行汇总、汇报。

2.对于难度中等的问题需要进行合作时,每位成员先独立思考,再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样的争论中,学生更易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3.对于难度大的问题需要进行合作时,组员内先进行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合作的兴趣,在提问与解答中寻找共同的答案。

4.对于简单的问题需要进行合作时,笔者会采取重组小组。在课堂合作中,将小组成员进行动态的随意编排,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学生的特点,打破长期形成的组内被个别学生控制的现象,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而且在回答时,教师一般会请平时成绩平平或落后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合作,提高学习的成就感与信心。

(二)选取适当的学习题材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生性好奇活泼。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学的要求,选取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合作讨论题材。如笔者在教学图形时,会利用“分蛋糕”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题材,让学生在合作与讨论中得出:“最少切几刀可以把蛋糕分给几个小朋友?”以蛋糕为主题,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又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可以避免学数学难的感觉。

(三)合作中讲实效,重实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中,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往往走了合作的层面,却依然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局面。如笔者去年听的一节《找规律》课时就发现:上课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了张白纸,要求学生在纸上按一定的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由于学生的兴趣都在画画上,场面失去了控制,结果组内交流与组外交流的时间都被挪用了,课堂中喧宾夺主,真正的“讨论”、“合作”全部给画画占用了,最后为了提高小学生参与的机会,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小组中扮演“首席发言员”,而成绩差的学生只能被动当听众,久而久之,会表达的更爱表达,不会倾听的学生学习更困难,在表达与倾听失衡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

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意识,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建立,实现小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目标。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探索运用的技巧,在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真正实现合作探究的价值,以便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长福.谈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9

[2]魏亚琴.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4-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