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作者: 钱俊菊

摘 要: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来说明教师应在课前提炼教材中的数学“生活化”元素,进而创设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善于联系生活,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轻松地学习到新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关键词: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060-001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所谓“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而书本上的数学其实就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提取,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的一种解读。对于小学生而言,“现实”就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与物。

一、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情境,运用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如《24时记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方法。而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较多的是12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直接接触或使用的都是12时记时法。因此,24时记时法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更应重视寻求学生生活经验的支撑,将24时记时法的认知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在《24时记时法》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利用钟面上时针指向7时,学生出现意见分歧,让学生明白仅仅看钟面上的时间还不行,还要说明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才可以,这样,才不会让人产生误会,唤起学生对普通记时法的回顾。接着利用学生熟知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引出24时记时法,激发学生对新知探求的欲望。

再如《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里座位的场景图,通过让学生试着描述一下某位同学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引发学生产生要用一致的方法表示位置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由于贴近了生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行为动力,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理解体会

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和儿歌,将知识寓于其中,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比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开始,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我通过学生都熟知的扑克牌来进行一个小游戏,请三名学生摸牌(J.Q.A),看谁的点数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J代表11,A代表1,Q代表12,让学生明白字母表示数原来在生活中早已遇到过,只是平时没有留意过。接着,再通过出示儿歌《数青蛙》,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并逐步得出字母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24时记时法》展开阶段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见过的24时记时法,学生找到自己用的电子表、超市的营业时间等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再通过读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并在头脑中有了24时记时法的表象,使学生了解到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对记时法的认识以及计算经过时间时,创设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的情境,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巩固有关24时记时法的知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最后,通过展示小华调查整理自己一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来理解24时记时法的内涵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并逐步构建起24时记时法的数学模型,将知识寓于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在探究性学习和思考中,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既巩固了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换,让学生体会了每种记时法的特点,又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是把它看成自身的需求。

三、在练习中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如《找规律》中一道练习题为:在圆形的池塘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杨树,栽了多少棵杨树?我在讲这道练习题之前,把学生带到操场,让10名男生围成一圈,这时,问到学生:如果在每个男生中间站一名女生,需要多少名女生?学生猜测:9名、11名、10名。这时,让女生一个一个站到男生中间,最后得出答案:10名。接着问到学生:如果让16名男生围成一圈,需要多少名女生呢?24名呢?50名呢?学生有了经验,很快就能说出来。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做练习题,学生就能很快知道答案。所以,通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探索事物的规律。如《用数对确定位置》练习中,设计了说说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好朋友的位置、班长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这样的练习。这样,把学生觉得枯燥的课外作业转变成学生更感兴趣的事情中去,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乐于学,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单纯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觉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产生了一种想学数学的内在动力。

所以,只有让数学根植于生活,创设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轻松地学习到新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钟静.国情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王志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联系学生生活,拓宽锻炼途径[N]中国体育报,2011年

[3]《新课程(下)》2011年11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