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教法 趣学古诗
作者: 高佩玲摘 要: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小学语文《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学习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种教法; 趣学古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067-001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心理,运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一、看一看,解词意
字形是字的形体,字义是字的意义。字的最初的一种意义叫作“本义”。字的其他意义一般是由本义生发出来的,叫作“引申义”。本意和字形是有关系的,懂得这个道理,有助于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垂纶”的“纶”、“莓苔”、“遥招手”等,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这首诗的理解与主旨的把握。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字形,帮助理解。如“垂纶”的“纶”字,绞丝旁的字一般和丝线有关。学生马上就会想到钓鱼时的鱼线,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莓苔”一词,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字的偏旁,学生知道草字头和草有关,这个词又很容易和“青苔”联系起来。教师便可让学生联系插图,猜猜看什么答案比青苔更合适,学生便会想到草。教师便及时点出“野草”一词,此时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遥招手”一词是整首诗的重难点。当教师让孩子做做动作时,相信学生一般都做出了“摇摇手”的动作,当然这也肯定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的。这时,教师便可顺势而导:“你们做的是摇摇手,是提手旁的摇,可我们诗里的是走字底,走字底的遥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马上便会想到是“遥远”“远远地”这几种合理的解释。“那招手是怎样的动作呢?”教师可以立马追问,学生也能意识到刚才做的是摇手的动作,不是招手的动作。
二、演一演,促理解
曹寅老先生曾说过:“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孩子们能轻松准确感受诗的意境,领会诗的主旨。
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演一演。开始表演时,老师可以先一脸疑惑地问孩子们:“钓鱼的孩子应该怎么坐呢?可以怎么坐呢?”表演的孩子会马上侧身坐坐舒服,与诗中的“侧身”相配合。老师及时点评:“对的,可以朝左,可以朝右,只要坐得舒服就行,这就是诗中的‘侧坐’。”
“诗人该站在哪里呢?诗中哪个字提醒了我们?”学生关注——遥。于是表演诗人的学生立马会站得远远的。老师又抓小动作“招手”,创设诗歌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请孩子们边演示,边说“遥招手”的含义,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招手走近的动作)叫问路人走近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
从学生精彩的发言和充满情趣的表演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心海里掀起美丽波澜的同时,演一演的教法也了无痕迹地促进了孩子对本诗重难点的理解。
三、读一读,增趣味
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读出节奏。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泛读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有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小儿垂钓》教学,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活泼的语气,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做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2.读出情感。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河边垂钓的小儿鲜活的形象已深植学生的心中,这时,引导他们有感而发,读出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读出孩子的天真纯朴,也就水到渠成。
3.读一类诗。在这大半节课上,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读,对这首七绝已然是非常熟悉,再给他们练习几遍,有感情地背诵已不难。在我国瑰丽的诗文化中,描写儿童情、趣的诗不少,教师还可出示《所见》《村居》等童趣诗与学生一起品读,在学习《小儿垂钓》的基础上,仿之,学之,悟之。这样不仅巩固了学习之法,还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积累。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读、多体会、多积累,逐渐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真正体会到祖国古代文化的优美,并爱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