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念轻松学
作者: 左文飞摘 要:科学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基础的科学概念,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科学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还要能深入了解学生,所以学习非常重要。
关键词:教材; 概念; 教学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69-001
纵观小学科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概念的描述很多都不是非常完善的,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经验水平和思维水平。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正确判断教材的概念描述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从而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虽然浅显,但在这个层次并不错误的概念。
首先,要去学习
对当下的科学老师来说,学习最为现实的意义也许在于“不要用自己的错误理解教出理解错误的学生”。学习的意义也在于能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做出正确判断。如果学生举了一个错误的例子,教师却无法辨识真伪,那么这种错误看法就可能得到传播。当然科学教师不需要也不可能变成科技百科全书,但却需要比一般人更丰富的常识、更广博的见识。
况且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会产生的问题。学习的过程既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修养的过程,也是总结学习经验,发现学习难点,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一次预演。
然后,要去了解学生
要了解学生,别无他法,只能沉到学生中去,试着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习材料,想象如果自己什么也不懂,会怎样来理解它。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思考问题的症结在何处,尝试解决。总之,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总结,才能做到深入了解学生。
做好了这两件事,就可以谈一些具体的操作了。
一、直接使用教材对概念的描述,但要抓住关键
教材中的很多概念的表达既准确又适合学生学习。要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关键之处,真正理解它,并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该概念对一些事物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概念才不是一堆文字,而成为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杠杆是什么呢?是由能绕着支点旋转的棍子形成的装置。无关作用,无关意义,就讲组成。只要符合这个要求的就是杠杆,用这么一句话就能把省力的不省力的费力的杠杆囊括其中。那教学中抓住什么呢?支撑点和旋转。不管什么形状,棍也好、板也好、轮也好,不管数量,一根也好,两段也罢,若能找到个支撑点,那就离杠杆不远了,要是还能绕着这个点转,那就是杠杆了。理解了杠杆的真正含义,就不难理解滑轮和轮轴与杠杆的关联。还是要抓住关键所在。
二、表达准确但诘曲聱牙,用其意但修饰语句
有些概念句子很长,将很多意思用一句套了很多定语状语补语的复句来表达,断句都有些困难。有些则全部使用术语来结构,这不属于儿童语言体系的描述,怎么可能让学生容易接受。那么在沿用它们的意义的基础上,修饰一下,将之转化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有利于他们对其理解、掌握。因为重要的是概念,而不是概念的表述语句。所以,长句可以截成短句,术语可以换成俗语。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有一种使表面积尽量缩小的力。也许是为了追求表达的简洁和专业,用尽量少的文字传达尽量多、尽量准确的意义。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好难读啊。在实验体验的基础之上,让我们转换一种表达方法,更加口语化的,更加容易理解的方法。首先,液体具有表面张力;然后,表面张力肯定是一种力;接着,这种力让液体很团结,大家紧紧拉着手不放开;最后,这种力让液滴呈现出球状。似乎啰嗦了些,但说明了表面张力的存在、性质、作用、表现,更适合中年级的孩子理解和记忆。
三、浅尝辄止未能尽现其意,则持续追问
很多概念都有它的背景,都可以问个为什么,所以学习它们时少不得要问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分类?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态?能问出“为什么”,说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兴趣高,说明他们思考得更深入。这是一种教师都期待的状态,它意味着学生把眼光投向了表面意义的背后,渴望探求它的原因和本质。
生物们一个吃一个就形成了食物链。但是这个概念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告诉学生我们给这个大家都能看到的现象起了一个叫做“食物链”的名字。那么,“吃”这个行为是为了什么而出现的?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被提出来,那么教学是浅层的,对概念的认识是浮光掠影的。因为学生连追问一下为什么的念头都没有出现,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没有深究的愿望。真正的教学是让学生懂得了一之后想知道二,问题越问越多。
四、外延丰富,则横向扩展
一个概念往往有着丰富的外延,就事论事也许会让眼界变得狭窄。那么,某个概念的周边概念、相似概念、相联系的概念就可以展示给学生,给他们一个更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让他们发觉事物都是相联系的,发觉学习了一个概念还是远远不能够解释这个世界,要不断学习形成一个体系。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里说的一般都是指可以听见的声音。那么振动了之后都能够听见声音吗?似乎不行。那么,是不是这个概念不对呢?这就需要了解人耳的听声极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可以被人耳接收,很多声音动物能听见,人听不见。引入超声和次声的概念,让学生对声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样的扩展,目的是更好地学习核心概念,完善这个概念体系。
五、易产生歧义,那就大胆修改
任何材料都有出现错误的可能,都会出现不适应学习对象的现象。教学的材料也是一样。比如“机械”概念,教材从机械的作用层面给出了描述性的定义,没有涉及它的本质意义,即“它能够将能量、力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如果仅仅按照教材所说告诉学生“机械是能省力或降低工作难度的工具”,就会带来学生的错误判断——“盘子能降低工作难度,所以盘子是机械”。教师讶然:“盘子怎么能降低工作难度呢?”“没有盘子菜就没地方放,放在桌上的话,不方便,也不卫生。”学生振振有词。问题在于“降低工作难度”这一描述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每个人对“降低工作难度”都有自己的理解,从刚才的片段看,学生直接将其理解成为“有作用”。根据对课堂的观察,在这样描述了机械之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理解的,机械的范围一下子变得无限大,所有物体都是。那这个概念又该如何与其他概念区别开呢?
我们在认定机械作用的同时,要明白它与其他有用的事物之间的区别。一根木棍,用来做撬棒时,它就是机械,包上燃料做火把时,它就不是机械。重点在于有无力的传递和能量的传递。把这个观点传达给学生,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书上的描述,对学生正确理解机械和判断某物是否是机械很有帮助。教材是可以被修改的,只要修改之后对学生学习概念有促进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