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知行合一的新传奇
作者: 马士力 王颖摘 要:绍兴市阳明小学位于古城绍兴之东方,面临会稽山,“阳明洞天”是王阳明的思想发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资源,让我们和阳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2014年10月31日,我校由鹤池苑小学正式更名为阳明小学。这是绍兴第一所以阳明先生命名的学校。
关键词:立魂; 塑形; 入心; “儒学进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78-001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的会议上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何继承阳明心学思想,让儒学文化走进校园,我们全校师生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大胆的实践。
一、立魂——阳明文化引领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之根,它统摄着学校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信条。“续写知行合一的新传奇”这十个字概括地体现了阳明文化的内容和价值。“知行合一”是阳明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续写”是对儒学思想的传承,“新传奇”则激励师生像阳明先生那样勇于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每年10月31日阳明先生诞辰纪念日颁发的“传奇奖”是我校的最高荣誉,也是每一个老师和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奋斗目标。
二、塑形——阳明文化融入环境
物质环境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了让阳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觉得亲,我们把阳明先生的语录、诗歌、故事布置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环境串珠成线,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新校门紫气东来,“弟子问花、阳明答心”的教育场面温馨再现,阳明文化围墙气势宏伟,阳明文化的长廊与展馆古朴雅致,人们穿梭在博学楼、明徳楼、至善厅、知行馆中,如同浸染在儒学圣贤的教诲中。
三、入心——阳明文化走进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阳明文化内容很丰富,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小学课程,这些内容在小学教育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我们审慎思考的问题。发挥儒学传统的教育功效,让阳明思想潜移默化,我们要把儒学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1.晨诵课:经典陶冶情操
我们把阳明名言、诗句等一百多条,按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大主题分门别类地甄别、选录,制作了各年段的诵读读本。早晨,在悠扬的开启音乐引领下,朗朗的诵读声响彻校园,成了阳明小学每一天开始的交响乐曲。
2.静悟课——自得净化心灵
“静悟”是一种自我觉悟的修行功夫,阳明先生把它作为教育弟子的重要方法。我们首创静悟课程,让学生在静悟中认识自己、检讨自己、总结自己,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微德育课”。请看实验班五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一堂“静悟课”。
下午4点,正是学校的托管时间。整堂课用了不到2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了“见到老师能问好,十字用语有礼貌”和“文明用餐不喧哗,光盘行动做到家”两个小主题教育。学生在静悟中肯定自己,反思自己,激励自己,最后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新型的微德育课时间短小,内容来自学生生活,步骤为“一静、二思、三悟、四行”。
这学期,我们将在全校推广“一日静悟课”,《静悟手册》也即将面世。同时,我们还准备在学科课堂上渗透静悟时刻,如在美术课上增加“静悟画意”、语文课上增加“潜思静写”、“静思顿悟”等等。
3.社团课:素养培养气质
为了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来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大力开展课程超市建设。利用校内专职教师和家长的力量,依托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的支持,开设了近30个社团,逐步形成了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快乐课程超市”。每周四下午,经典国学社团、阳明故事讲读社团、阳明诗词书画社团、阳明文化讲解团……每一个阳明少年在轻松愉快的团队氛围中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四、亲历——阳明文化融入生活
针对儒学文化如何起到深层次的教育作用,我们开出的药方是“亲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从儒学文化中汲取的力量,学校为学生的体验创造了各种活动条件。“校园整洁,我的责任”,“进校敬礼 出校有礼。”师生中流行的口语,使得阳明教育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学期第一天,校长亲自发给学生装有棒棒糖、励志名言与抽奖号码的红包,让全体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惊喜与温暖;毕业的典礼上,梦想宝盒盛载着阳明少年的希望飞向明天。还有“红领巾与文明同行”、“记录身边的闪光点”、“争做形象大使”、“文明放学看我班”等活动,引导大家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形成文明礼仪辐射效应;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在阳明墓园进行祭奠活动,师生一起追慕大师风范。
五、展望——阳明文化开花结果
儒学文化进校园,也考量着教师的传统文化功底。教师要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力行者”,还要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炼。我们成立了阳明心学研讨班。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的张炎兴教授、傅振照先生,那秋生老师等专家,为我们做深入的指导和培训,做学校的坚强后盾。儒学会的钱明博士,浙江大学董平教授都将应邀来给我们做阳明文化讲座。董平教授接到我们的邀请时说:“给小学生讲王阳明我还是第一次,但我很喜欢!”部分企业家、家长也纷纷加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力量。推而广之,如果家庭、社会能够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就很容易与之接轨,反过来会促进学校教育。今后,我们将以三建(建阳明学研究机制、建阳明少年儒学会、建阳明文化社会基地)为基础,以三重(重教学渗透、重文化熏陶、重实践养成)为抓手,达到三创(创特色、创品牌、创效益)的目标!我们将坚定行走在儒学进校园的路上,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