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少儿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成因及克服
作者: 何庆摘 要:声乐不是单纯的注重培养表演者的发声技能,声乐表演涉及多种学科,其中包括物理学、生理学以及心理学。在少儿声乐表演中,孩子们时常出现上台紧张怯场的现象,严重影响声乐表演的效果。因此,心理素质往往比表演者的演唱技能更加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声乐表演中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探讨克服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 紧张; 心理素质;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79-001
声乐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不仅可以愉悦听者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熏染听者的情感。但是,如果声乐表演者不能调整紧张心理状态,也就不能达到以上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紧张心理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矫正方法,促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进行声乐表演,以提高声乐表演的效果。
一、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成因
1.歌唱前没有充分准备
有的孩子由于演出任务紧,刚刚拿到一首新歌,草草学会,没有精雕细琢,隔天就要演出,或者伴奏没有合好就要上台,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2.学习方法不当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偏重于发声练习,而忽略了技巧与歌唱的结合,这种现象在初学者中多有出现,他们对歌唱技巧的练习往往只满足于练声中,或者仅仅注重高音,而对整个歌曲缺乏完整的训练,造成孩子在演唱时心中无数,加深紧张程度。
3.客观环境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好,上台后看到众多陌生的面孔,怕唱不好受到观众嘲笑,再加上舞台的环境与教室有很大区别,舞台的空间大、灯光强、温度高,在这种环境演唱自身听觉效果跟平时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造成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矛盾,导致表演失败。
4.生理原因
由于儿童声带比较娇嫩,如果前一天休息不好或者进行了剧烈运动,声带就会充血无法持久的支持声音,另外,孩子在患感冒期间发声器官会发生变化,孩子唱出的声音不同于往常,这些改变会造成演唱者的紧张。
5.期望值过高
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也将影响其正常发挥。通常,这样的孩子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在达不到要求时产生极大的压力,使其在声乐表演中频繁出错,从而影响表演效果。
二、克服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训练方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表演中起到情感激发、调动导向、持久坚持、排他暗示等作用,因此,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紧张心理的矫正,以充分发挥良好心理素质在提高声乐表演效果中的重要作用。
1.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定要选择熟练的演唱曲目,充分的练唱,做到旋律烂熟于心,歌词脱口而出,声音与伴奏二者合一,才能胸有成竹,没有心理负担。
2.不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歌曲
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音域的调,使之在演唱时,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如果改调后还是力不从心,就应当机立断,更换歌曲。
3.敢于面对失败
演唱者要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敢于丢面子,敢于表现自己。在台上要表现出镇定的姿态,不要刻意要求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只需要享受演唱过程。
4.良好的声乐技能
演唱者要以科学的歌唱方法为基础,以平时认真扎实的练习为前提,做到“艺高人胆大”,就算有突发状况发挥失常,也能保持最基本的水平。
5.多增加舞台经验
舞台经验对歌唱者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经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观察、总结和积累取得的。很多孩子在平时训练中表现很好,在实际登台时却出现“舞台恐惧”、“怯场”等问题,这与学生现场实践经验不足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平时应该多带孩子参加各类演出,从而促使其在强化表演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现场实践经验,使其歌唱时保证良好的心态。
6.良好的艺术修养
真正要把歌曲唱好,就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深刻的理解歌曲,做出正确的艺术处理,少年儿童也是如此,这就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摩、欣赏、学习等手段培养孩子良好的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声乐表演技能进行训练,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通过各种途径改善紧张心理问题,促进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声乐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
[2]张贺香.浅论声乐表演中紧张心理的产生与克服[D]南京艺术学院,2008
[3]曲永新.学生在声乐演唱及考试中的心理恐惧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方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01)
[4]文小珍.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7,(18)
[5]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2-125
[6]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