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

作者: 乔金石

摘 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课题由老师设计出来的,老师强行将课题压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的选题缺乏主动性。或者,当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不喜欢的课题,以至于被老师无情的剥夺掉或急于否定,这些现象都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 合理; 选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82-001

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为研究战略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选题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应有其自己的选题方法。

一、会问,科学素养形成的潜力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选题

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水活头。科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创设情景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实物、视频、歌曲、谜语、实验、游戏等等。学生的质疑成了探究主线,思维沿着主线深入下去,由此再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为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技能指导,引导学生选题

启发学生选题,关键是要使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许多小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会遇到语言表述的困难。因此,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一些选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选题。首先,要求学生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晰、流畅。其次,可以教一些提问的方法,如:“七何分析法”。“七何分析法”又叫“5W2H分析法”。即:(1)WHY——为什么?(2)WHAT——是什么?(3)WHERE——何处?(4)WHEN——何时?(5)WHO——谁?(6)HOW——怎么做?(7)HOW MUCH——多少?学生通过这一方法,不仅规范其对问题科学的选择,而且促进其对其他事物思考的能力。

二、敢问,科学素养形成的内力

1.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曾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才能为他人所承认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语言,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评价的方法有许多种,可以是口头上直接对学生做出肯定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使用“第三语言”。如:向他竖起大拇指,或者走到他面前抚摸一下他的头,和孩子握手,甚至可以做出拥抱的动作。要让孩子明白,只要你真正的参与了,你的提问就是成功的。除了课堂上一些激励性语言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与其家长沟通,使之充分地感受到一份成功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2.突发提问,有效地鼓励学生

学生在提问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则需要正确的去对待,并做出不同的处理,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其体验成功。科学课堂上,总会有一些突发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生提出的这些突发问题,不能因其节外生枝怕影响教学进程,而不予理睬,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应让学生课后好好的去搜集资料弄清楚。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其课后好好地去钻研,写出他的想法或者做实验证明其的观点。

这种做法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在课外活动的时候,这位同学积极地搜集资料,不断地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而且也为其他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以后的课堂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愿再停留在表层次上了,而是经常提出一些有独创性的、研究价值的、可行性的问题了。

三、爱问,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1.课外延伸,养成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启发学生提问的意识逐渐的增加了。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末了,老师会留给问题让大家课后好好的去研究。这些语言总像是“流行风”一样,课后是什么时候?也许就是遥遥无期。到底怎么研究,也许就是不了了之。看似将内容拓展到课外了,但是有多少教师会去关心这些孩子的课后研究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班级只有少数的几个人课后会认真的去探索这些问题,而大部分的学生则忙于其他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他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就想知道答案,这是兴趣的表现,是求知欲。如果长时间忽视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对科学的兴趣大打折扣。反之,如果科学教师适当地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则会一直保持探究的动机,才会真正意义上的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

2.搜集资料,丰富视野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果想要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那么就应该让孩子不断地丰富、摄取、拓展课外知识。这不仅能够锻炼孩子思维,而且也是一个信息、资料积累的过程。

3.“玩”中做学,体验快乐

在有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们的玩就是“瞎玩”。实际上,只要老师能够合理的引导,就会使学生的“瞎玩”变成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德国哲学家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孩子生来就具有一个强烈的好奇心,每一个好奇心里都包含一个“疑惑”。“疑问”是学生求知欲的原始动力,说明他们的头脑已经认真的进行过积极的思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有正确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激发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同时,也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社会创新型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