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者: 严德婷摘 要:创造性是儿童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师与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问,对孩子没完没了的提问,要给予耐心正确的回答,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幼儿充分地联想、想象、交谈和表现。
关键词:创造力; 想象力; 鼓励;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06-001
创造性是儿童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创造性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天赋特性,它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内心心理能力。早在1943年,陶行知先生就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敢于挣脱陈旧观念的束缚,让孩子大胆地创造,创造出他们的一片新天地。
一、“意愿”,是大胆创造的先行条件
了解和接触事物的“意愿”,即具有好奇心,是幼儿创造性的前期。3-6岁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班上有一位小朋友天真地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觉得特别突然,但又不想让孩子失望。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妈妈想了一会儿说:“爸爸在妈妈的肚子里种了一颗种子,过了几个月后,这颗种子发芽了,慢慢长大了,最后妈妈生了下来,这就是你。”有的时候外出散步,孩子们看到天上的白云,会争先恐后的跟我分享他们的想象力,有的马上想到它的形状很像一匹飞奔的马,有的觉得很像小羊……这种好奇心,不正是幼儿创造的巨大动力,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二、“父母”,是大胆创造的有效推动者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模仿性特别强,看到家长做什么他们就会学着去做,这时候家长非但不能阻碍,而要加倍鼓励和引导孩子,让他们大胆地创造。例如孩子在客厅里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滚到沙发或床下了,这时候家长不能主动去帮孩子捡,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宝贝,皮球是圆的,在沙发底下,你有什么办法把它取出来吗?动动小脑筋,你一定行的。”孩子经家长这么一说,一定会停止吵闹,动起脑筋来。当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扫把、拖把或竹竿上时,家长要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并点头微笑。当孩子得到这些信息后,他们就会觉得爸妈在表扬我,我这个办法是对的,这个工具一定能把皮球够出来。当孩子弯下腰去够皮球的时候,家长可以在一旁指导:“宝贝,蹲得底一点,眼睛盯着皮球,手抓住顶端,远一点,再远一点,马上要够到了。”孩子听到家长的鼓励,就会信心百倍,就会不顾一切地一定要把皮球够出来。当孩子把皮球够出来后,我们可以表扬一番:“宝贝,你真会动脑筋,你真棒。”之后,碰到类似的事情,孩子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动脑筋,我要自己解决,动了脑筋事情才能解决。
三、“材料”,是大胆创造的物质基础
对幼儿来说,创造性并非是要创造一个新奇的产品,而更多的表现在能根据相关经验,组织这些经验与材料。记得有一天早上,一位小朋友很神秘地攥着一样东西。我看见了走过去问:“你拿着什么呀,能让老师看看吗?”他小心翼翼的慢慢张开小手。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西瓜,只见西瓜的顶端带着还没有凋谢的花,浑身长满绒毛。我对他说:“哇,小西瓜呀!哪来的?你要他干嘛?”“我从爸爸的瓜地里采的。”说着,他一个可爱的微笑,走远了。过了不到两分钟,他兴冲冲地走到我跟前说:“老师你看,不好吃。”“哎呀,你怎么咬开了?他还是一个瓜宝宝,还不能吃。”听了我的话,他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只见他拿着被咬成两瓣的西瓜开心的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像不像小宝宝的摇篮?”我看着他手上绿绿的小玩意,很开心的表扬了他,得到老师的表扬,使得他更加高兴了,还兴奋地给班上其他的小朋友欣赏呢。
四、“游戏”,是大胆创造的欢乐基地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蕴藏着幼儿的学习需要和教育契机。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由游戏的本质决定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有创造性的表现。例如角色游戏就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们进行了“建造公园”的游戏。游戏中我先组织幼儿谈话,让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应该放在公园的什么位置,应该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巩固了对花木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游戏,内容就丰富多了:有用红纱插的玫瑰;有用积木围成的菊花;有用智力拼板拼成的荷花……整个公园的花木摆放合理,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造型栩栩如生。幼儿的游戏是对周围生活种种现象的再现或模仿,但这种再现或模仿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再现周围现象,而是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结果。
陶行知在《创造力的儿童教育》中还指出:“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如带孩子外出参观时,要善于启发诱导孩子多观察、多提问,提醒孩子要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相信,只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幼儿观察越仔细,提的问题就越多,思路就越开阔,孩子的创造力就越丰富。
《指南》中也提到了创造性的教育,这种新理念的形成,将对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说这种创造性的教和创造性的学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否则,孩子可贵的创造性精神将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幼儿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且很可能最终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宣言》
[2]《指南》,教育部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
[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4]陶行知.《创造力的儿童教育》
[5]陈帼眉,姜勇主编.《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九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