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思考

作者: 孙红旗

摘 要:应用本科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本科教育经验累积,国家教育部因此把众多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应用本科改革的主力。虽然有西方的经验可资借鉴,但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57-002

传统本科教育遵循的是学术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路子,应用本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则更强调实际应用,因此有学者把应用本科定性为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探索模式。事实上,我们国家对高校类别划分相对杂乱,有依照学科设置特点进行分类的、也有依照隶属关系或投资渠道进行分类的、还有依照颁发文凭的系列进行分类的、或者依照科研的规模和研究生的比例来进行分类。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应用本科属于高等教育第5级的三种类型之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应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即开始对应用型本科进行摸索和探索,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累积,应用型本科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体系也日臻完善。中国国内最早论及应用型本科这一概念的是当时就职于江南学院的龚震伟,他于1998年在《江南论坛》发表了《应用型本科应重视创造性培养》一文,文章指出:应用型本科是对传统本科学生学的多而“术不够”的反思,坚持培养创造性既是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与职业高专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专科教育区别开来的主要标识,也是应用型本科避免向职教偏移,变成应用型大专“拉长式面条”的尴尬,龚震伟的观点至今对应用型本科的探索仍有一定积极意义和启迪作用。2001年4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正式开启了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索之路。

应用本科教育乃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化完成后出现的必然现象。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自1999年起大学开始扩招,至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在高教界逐渐形成一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潮流。有鉴于此,中国国内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是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学历层次上尚属中专系列。1985年,在中共中央“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政策的引领下,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试办5年制技术专科教育,其后众多的中专学校搭乘职业教育的快车,跨入了专科层次的院校。但是在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氛围中,对高职教育的大众认同度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就社会层面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被归类为次等教育;就家长学生的角度而言,屈尊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就用人单位立场而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一锅“夹生饭”。

为摆脱尴尬处境,高等职业院校纷纷期盼能够再上一层楼,从专科层次进阶本科层次,应用型本科为他们开启了希望之门,但鉴于众多的高职院校进阶专科时日尚短,我们首先尝试了另外一种途径。2008年昆明理工大学成为第一个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招收高等职业本科生的高等院校。随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本科院校也开始试办高职本科专业。2011年之后,河北、辽宁、天津、四川、贵州、山东等省则尝试选择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相关本科院校联合试办高职本科专业。

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强调面向社会、市场需求,这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契合度极高,因此国内很多人把高职本科解读为应用本科。高职本科之所以出现两种办学途径,是因为我们在如何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争论。依照通常的逻辑思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层次进阶高职本科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现在的千余所高职专科院校大多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由中专层次晋升的专科层次,办学条件及教学经验累计不足成为学校发展的短板,时人曾讥讽其为中专的“发面馒头”或本科的“压缩饼干”。

更有甚者,在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引领下,大多数高校盲目追求“高、大、上”,在谈及自身发展定位时,往往以综合型、学术型大学为旨趣,立誓发展成为全国知名、亚洲乃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不仅老牌的如“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如此定位,新办大学甚至刚刚批准成立高职专科学校也如此攀比,概莫例外。

依照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全国共有招生资格的高校数量为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院校292所。如果国内所有的高校都奔着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目标而去,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现实的。

有鉴于此,国家教育部确定了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方向,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把1999年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化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教育型院校,旨在抑制高职专科搭借高职本科顺风车而掀起的新一轮升本浪潮。国家教育部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政策引导下,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应用型本科的出现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传统本科遵循的教育理念是学、术兼容,尊学为主,应用型本科则遵循的是学、术并举,崇术为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在鱼和熊掌之间如何达成兼顾的目的仍存在很大的争论空间。教育部没有把高等职业院校升本作为转型应用本科的主力,固然有遏阻专科升本急功近利的图谋,预防应用本科转型过程中扭曲的办学定位,只是囿于精英教育模式的思维根深蒂固,虽然有很多本科院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转型应用本科,但如何摒弃传统思维,深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8

[2]龚震伟.应用型本科应重视创造性培养[J]江南论坛,1998(3):41

[3]张珏,贺绍禹、邱国华.2000—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1-6

[4]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9-61

[5]瞿敬平.应用型本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化解[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16-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