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秀焕摘 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期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58-001
一、前言
高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系统教育的比较关键时期,它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传授大学生健身方法和知识、获得健康体魄的艰巨任务。但由于人们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认识上存在偏差,高校公共体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
二、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功能单一
我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念都突出强调了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在培养健康人体支柱“身体”的同时,又能通过体育教育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品德健全等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却还没有形成共识。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不完整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定位既模糊,又未能全面概括其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功能,以至于使一线的广大体育教师形成了一些不全面的认识: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熟练了,体质增强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自然而然增强了,运动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比较熟悉的教法,例如:示范与讲解法(完整与分解法)、反复练习法、比赛法、游戏法等。很少有公共体育教师会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采取最佳的教法,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进程的实施。
(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过于注重结果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是现实体育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而未能体现促进和鼓励性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仅仅评价了学生接受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状况,而没有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态度、努力程度、团队精神等发展要素进行综合性评判,其评判结果自然只能是以偏概全,不能充分反映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效果实质。
(五)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普通高校一线的体育教师,其执教思想大部分滞留在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等认识层面上,其执教方法大部分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在处理和对待体育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以及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过于重视自己的作用,考虑学生的作用不足。
三、构建新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对策分析
以教育部新颁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构建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应该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健康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大胆地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水平掌握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来,把体育教学与社会、未来衔接起来,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制定科学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针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采用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多样化和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要考虑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引导和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主,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
(四)建立一支适应公共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加强高校公共体育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有:1.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鼓励公共体育课教师发挥第二专长,弥补某些运动项目体育师资不足的状况。2.改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结构,培养双知型(既是运动型又是知识型)的高素质公共体育课教师,适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五)重视个体差异,构建人性化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公共体育课的考核,应该尊重不同大学生的运动基础及体质、体能方面的差异。在对运动技能考评时要侧重对运动项目的认知度和综合体育学习能力进行考评,并把学习结果评价与进步幅度的评价有机结合。只有这样,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新的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地持续研究,一步步地接近成熟的课程体系,为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宗平,赵国梁.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技,1999,20(2)
[3]王宗平,庄惠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发展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9,20(3)
[4]季克异,等.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