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市场化、个性化背景下的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
作者: 张海燕 成玉峰摘 要: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改善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国与日本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既有相似点,也呈现出各自的差异。日本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既推动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是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的。本文从入学方式、学分、学位等方面介绍了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并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61-002
1.日本职业教育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教育逐渐回到了为了国家的教育的轨道。先是中等后教育的多样化,在中等后教育普及后开始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1]。日本的职业教育院校主要有专门高校(职业高中)、高等专门学校(“3+2”的初中起点的5年制大专)、专门学校(大专院校)、短期大学(以女子为主的2年制专科院校)、应用型大学(专升本的原专科学校)、“专门职”大学院(专科起点的“专门职”研究生院)。日本职业教育的原则是为了国家的教育,国家负责,如:日本的传统是重实业、轻人文,高等专门学校主要以工科为主(为了国家工业发展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所以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基本为国公立院校,私立不到5%。而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则是为了个人生活方式而追求的教育,原则上采取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也就是市场化、个性化。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就是这样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的结果[2]。
2.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
(1)以“推荐入学”+“自主招生”为中心的衔接模式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平成26年(2014年)日本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国公立大学共计157所,占国公立大学总数(163所)的96.3%,同年采用“推荐入学”制度的私立大学共计578所,占私立大学总数(580所)的99.7%;2014年通过“推荐入学”升学的学生共计205,849人,占总人数(599,234人)的34.3%[3]。日本的“推荐入学”是大学招生改革多样化的重要举措,它以调查书、高中校长推荐书等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通过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适应性等来决定录取与否。高校通过“推荐入学”选择优秀的职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应用型大学,并开发出与职业大学内容相当的教学计划,以协调高中和大学的教育目标。该制度既有助于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也有利于各高校自主招生方案的实施并获取更多的生源。
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在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初等中等教育部会上提出:日本已经进入了“全员大学生”时代,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转为了考生和大学之间“双向性选择”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的职业大学在进行新生选拔时,除了重视他们在中职阶段取得的职业资格,在入学考试中考虑和照顾到职业课程的出题比例等之外,还要开发出能与职业高中的教学内容相衔接的教学计划,以谋求两者间的协作。日本打破一次考试定终身,学生可以通过“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获得入学资格。富有个性化和灵活性的各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是大学与考生双方的“双向选择式”的又一模式。考试所涉及的科目、内容及方式由各大院校根据本校的系部及专业定位、目的、特性等方面的需要自行决定,通过综合多方面的考试内容和方法,来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性选择”。
日本的立命馆学园拥有两所大学,四所附属高中,四所附中,合作院校基本上都是以“立命馆升学班”命名的。附属学校在开展富有各自特色的教育活动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其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力求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立命馆学园在2008年度开始在合作校的高三上学期启动内部推荐的报名,通过审核的学生在高考前半年就可以拿到立命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学园会组织这一部分提前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学生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使得高中和大学课程得以顺利衔接,终生受益[4]。
(2)弹性学分制的衔接
日本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也比较宽松,允许有特长的高中生“跳级”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在高中阶段参加各种各样的大赛或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学分之外,日本很多学院通过导入中高职的一贯教育方针,使得某些在特定领域有很强的能力和欲望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接受职业高中的教育,还可以在高中阶段就选修“中高职衔接”课程,或是到合作院校去选修相应的课程(高中生通过旁听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日本Benesse(ベネッセ)教育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樋口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日本大学实施的“中高职衔接活动”的最多方式是“大学教师前往高中授课制度”(93.5%),其次就是“除校园开放日之外面向高中生进行公开授课、讲座等”(69%)。这些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5]。
前面提及的立命馆学园也活用其一贯教育,设置了许多“衔接课程”,并在学生进校后作为学分加以承认。如:学生在高二或高三的时候可以选修立命馆大学的政策科学院的“知识探究项目”、“管理&经济学”;法学院的“法学入门”、文学院的“专业导论”等被称之为“大学先修课程(AP:advance placement)”。另外还有中高职衔接的“特别课程“(邀请大学的法学院以及健康学院的教师到高中去授课),暑期集中讲座(立命馆大学的政策科学院还有国际关系学院利用暑假时间开展暑期学院集中上课开展调查、讨论等)。
另外,日本玉川学园(从小学到研究生院均有)也推进了“衔接课程”,2010年该校高三学生共计320名,其中48%的学生考入了玉川大学,为了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他们从2009年开始实施“预先学习项目”,2010年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人数为49名,该项目共计有16个学分,其中10个学分只有高中生能够选修(专门针对高中生特别设置的课程),还有6个学分是和大学生们一同在大学课堂一起上课。所有课程都是根据玉川大学教学部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立,所取得的16学分在入学之后也是被认可的1,通过“弹性学分制”,中职和高职有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也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通过“衔接课程”得以实现。
(3)“中职、高职、研究生”,一贯制的学位衔接模式
日本的高职教育内部通道非常完善,除了有专科、应用型本科外,还有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市场对各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使得各类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和谐共进。日本专科院校为2-3年制的毕业生授予“专门士”称号;为“3+2”的五年制大专毕业生授予“准学士”称号。日本高专毕业以后,可以在插入4年制大学相同专业三年级继续学习获得“学士”称号,也可以选择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获得“专门职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称号。形成职教系列的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6]。据日本文部省的统计,截止到2014年7月,日本“专门职”的研究生院共计有175个专业(法科67个、经济33、会计15、公共政策8个、教职类25个及其他)。
日本的“专门职研究生”(职业研究生)教育始于1999年,是对现行研究生院制度的充分完善和补充,有法科、经济、会计、原子力学、临床心理学等专业。这些研究生院主要面向社会,以培养国际通用的高等职业人才为目标,培养专门技能型硕士和博士,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通过“专门职”研究生院的培养,日本逐渐建立了一个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沟通的立交桥式的教育制度,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橄榄型”技能人才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技师、技工占多数,最上面有技术类硕士、博士,底层为一般的技术工人。
3.日本职业教育的衔接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我国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不断提高。许多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越来越需要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专门职”研究生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继续提高素质、提升水平的阶梯,也为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与市场经济接轨,为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实用的人才服务,就必须从学历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框架中摆脱出来,将教育教学建立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为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拓宽路径,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为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继续学习的必要条件,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
4.结语
日本把职业教育看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坚强柱石,视职业教育为国家富强的基本条件。而且认为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受惠于职业教育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7]。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借鉴日本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使得广大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由多种方式深造,有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经,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国勇.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李雪花,张燕燕.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启示-以“对口升学”培养模式为中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62-65
[3]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6/10/——icsFiles/afieldfile/2014/10/17/1352564_01.pdf
[4]野田啓子、近森節子、東美江.初等中等教育と高等教育の接続段階における学習到達度測定のあり方についての研究-立命館学園の一貫教育の前進をめざして[J]大学行政研究(6号).2011(3),65-80
[5]http://berd.benesse.jp/up_images/research/2014_koudai_06.pdf
[6]徐朔.国际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国别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8):65-69
[7]杨东铭.论我国职业教育的通道衔接与体系完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