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众参与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作者: 石文娟

摘 要:随着审计署《关于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与公众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因此,在公众参与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如何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新命题。本文从公众参与治理的概念入手,概括其与国家审计之间的关系,探索国家审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途径,从而提出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众参与治理; 国家审计;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89-001

公众参与治理指有权利的公民或组织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提高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效率和效益水平,通过某种媒介,自主、自愿与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合作,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非私领域”事务管理的行为或状态。具体到国家审计,公众参与治理的范围包括狭义层面上公众参与国家审计工作的情况,以及广义层面上社会公众通过对国家审计工作的参与和互动,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非私领域”事务进行管理的情况。

公众参与治理与国家审计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一方面,国家审计是公众参与治理的保障。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国家审计应该为公众参与治理提供保障;国家审计具有的良好声誉及权威性,能够与公众参与治理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良好的公众参与有利于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健康发展。首先,公众参与治理可以使审计项目的制定更为科学;其次,公众参与治理能够改进国家审计工作的方法;最后,公众参与国家审计,可以有效促进审计整改落实。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主要有如下途径:一是加强财政审计,促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绩效;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三是加强绩效审计,防范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在我国培育发展公民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国家审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然要调动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审计机关应依法、理性、有序地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审计管理和审计监督,努力构建起公众参与国家审计工作的方式、渠道和机制,让公众不仅仅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审视者”、“评价者”,同时还可以担当“指导者”、“建设者”的重要角色,主要有如下措施:

一、审计项目安排考虑公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审计署实施的全国规模的审计项目都充分考虑了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如2012年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2013年地方债务大审计和2014年全国土地审计;地方审计机关也紧密结合公众关注的焦点开展审计。以南京市审计局为例,在审计立项阶段在《南京日报》、局门户网站等媒体和城市广场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审计项目,并将最受关注的项目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及时组织实施。该局开展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涉及民生的项目,如幼儿园建设与运转情况审计调查、公共停车场建设与运营管理专项审计调查等,促进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引起社会良好反响。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积极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

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审计职能的执行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应主动吸引公众参与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程序环节中:一是在审前调查阶段,充分利用调研座谈、听证、网络和新闻媒体公示等各种形式,搭建起公众提供信息和咨询建议的平台和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收集第一手审计信息资料,着力查清查透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二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邀请不同的公众群体、专家参与审计,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专家的专业优势,使审计反映的情况更加客观,发现的问题更加深入;三是审计报告阶段,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把审计意见、建议应与民情、民意、民生相结合,使建议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建设性,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围绕整改,建立起审计结果信息公告和反馈机制

围绕审计整改,积极有效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请社会各界合力推进,实现政府善治目标。通过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结果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可以让政府内部监督变为社会监督,并将审计执法纳入公众监督的视野。审计机关不仅要重视审计结果信息向社会公众的传递,同时还应关注公众对审计结果信息的反馈情况。整改过程中贴近民意,积极回应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与民众互动,优化审计服务,促进审计整改,努力推动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民生资金的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建立公众参与治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国家审计可持续发展

首先,日常审计工作中注重培育、强化公民主人翁意识和政府责任意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公民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并自主要求政府行为必须具备经济性、效率性、公平性等,在这种趋势下,政府更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其次,以公众参与治理为契机,推动国家审计公开透明。一方面,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即审计计划公告和审计结果公告,另一方面,尝试审计过程公开,让公众全方位了解审计工作;最后,审计多渠道关注舆情社情,吸纳公众参与,形成良性互动。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审计举报、听证、复议、投诉、信访等制度的建设;探索和完善审计机关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自身权威、独立的信息发布系统;继续保持和加强与各大媒体的广泛协作,并尝试将协作扩大到人才交流这一层面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11.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16)

[2]黄丽萍.2012.从公众参与治理的视角分析国家审计[J]审计月刊(2)

[3]蔡定剑.从公众参与走向政府善治[J]中国改革,2010(11).

[4]赵鲁光.2012.基于公众参与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J]审计月刊(1)

[5]王晓春.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国(N)中国审计报.2014(2226).

[6]郝敬苏.2012.基于公众参与探析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署网站

[7]任慧莉.2013.南京市审计局以“问审于民”搭建“为民审计”的桥梁,南京市审计局网站Power by YOZOSOFT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