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商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 胡成亚
摘 要:本文拟通过对南京、苏州两地区初中生逆商状况进行抽样实证调查,分析当前初中生逆商存在的主要问题,方便社会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达到提高初中生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水平,同时这方面的研究以期对于强化初中生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 逆商; 心理承受力; 逆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12-004
最近,频繁发生的初中生自伤、自杀现象,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笔者震惊而心痛,不由得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初中生面对挫折和逆境,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逆境可以是灾难也可以是垫脚石,要想穿越灾难,避免失败,抵达花香满径的殿堂,就必须具有足够高的逆商水平。
“逆商”又称AQ,来自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国著名学者、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亦可理解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1]它描述的是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
一、当前初中生的逆商情况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和苏州两地区的初中学校学生为样本,在城市和城镇分别抽取4所学校在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980名,除去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被试893名。基本情况见表1:
(二)测试材料
测试材料是初中生逆商状况问卷调查。
本问卷总体上由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两个纬度组成,包括30个条目。消极反应是1—20道题组成,积极反应是21—30道题组成。30个条目函盖了初中生在面对逆境时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现。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两级评分,是和否两项,由被测试者根据其个人情况选择一种作答。总分在0—12分之间说明逆商状况较差;13-20分之间说明逆商一般;21—30分之间说明逆商较高。[2]
需要看到的是,消极和积极本身的划分就是相对的,回避、幻想等一些消极应对挫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逆境带来的不良情绪。所以不同的应对方式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施测过程是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原则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让学生自行填写后,答卷当场收回。数据由人工录入后采用计算机统一处理。
二、当前初中生逆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逆商水平总体还是不错的,大多数的初中生能够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在挫折来临的时候能够积极面对,虽然也有情绪上的波动,但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能较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但是通过调查问卷也看出,当前初中生的逆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对逆境的认知不足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的生存世界一般分为自然界和社会两部分。自然界的天灾人祸、生老病死以及各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突发灾难等未知因素,使得人的行为无法顺利达到目的而容易造成挫折,陷入逆境。人不仅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又无处不在,这一切都导致了人们受挫的比例在不断加大,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挫折。因而逆境具有普遍性。
但是就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49.72%的初中生认为自己遇到的逆境是自己意料之外的,也就是对逆境的普遍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会有24.41%的初中生表示遇到逆境的时候只知道惊慌、害怕,不会有其他作为;在与他人起冲突的时候,有30.24%的初中生归结于他人的原因,而不是从自身找症结;有28.67%的初中生为了自尊,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困难,这其实也是由对挫折不正确的认知造成的,认为遇到挫折就是丢人,倾诉是弱者的行为。对挫折和逆境的认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情绪和行为。正确的认知才有可能带来相对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行为,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逆商水平。
(二)情绪体验极端
根据表3显示,38.07%的学生会因为一门不理想的功课而自卑,24.41%的学生在困难来临时的基本反应是惊慌失措,33.48%的学生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深受打击,64.73%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批评而觉得尴尬,22.96%的学生觉得自己心仪的异性不喜欢自己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有32.70%的学生在与父母发生争执后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或举动,甚至有19.15%的学生因为挫折考虑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3]专家分析指出,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冲突、感情问题、与父母沟通不利等都可以导致中学生考虑以自杀来终结生命。而全国各地区的相关案例也层出不穷:
据《名城苏州》报道,2013年3月14日,苏州某重点中学一初二男生从学校五楼坠落,后送苏州九龙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众说纷纭,但是一个年轻、优秀的生命的结束却是不争的事实。[4]
《云南讯网》2012年6月11日报道了昆明某中学12岁少年小延在教室里,用红领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残酷案例。[5]
《华西都市报》2012年6月21日又报道了四川13岁男孩小奎(化名)与同学发生矛盾、老师要求其请家长后负气喝下1升农药自杀的新闻。[6]
上述因负性情绪导致的悲剧都说明了初中生的心理还不完全成熟,情感体验丰富但不稳定,遇到挫折常常有极端情绪,容易带来危险行为。
(三)意志力薄弱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克服困难是意志的最重要特征,人只有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才显示出意志力。而当前的初中生,有的经不起逆境的考验,有的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意志力薄弱,做事优柔寡断,自制力差。当生活不顺时,就悲观、失望,还常常采取退缩和逃避的方法。根据表3显示,22.2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自己在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有28.56%的学生经常抱怨自己无能;更有人承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而选择自杀;有高达48.49%的学生表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幻想拥有小说里描写的超能力(如穿越、拥有高强武艺等)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有42.67%的学生常用睡觉或娱乐的方式逃避痛苦、消除烦恼。这些都说明有的初中生在遭遇逆境时,意志力薄弱,不敢面对现实,消极逃避和幻想,如果长期使用这样应对逆境的方式,就会形成习惯性的不良适应,使人不思进取,最终导致逆商水平较低,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四)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个体调节环境中的各种压力,防止沮丧、抑郁、焦虑等情绪以及自杀意愿及行为的产生。[7]
根据表3显示,仅有49.94%的学生会制定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只有59.35%的学生有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41.88%的学生不会考虑向有经验的亲友、师长求助,78.5%的学生表示拒绝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14.78%的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良。
有学者在选取北京、西安、武汉、广州等15所中学的研究发现,目前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问题解决方面比较容易出现低估问题难度、夸大自身能力的现象。[8]由此可见目前初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眼高手低的特点,一部分人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技巧,很多人面对挫折不懂得学会求助,众多的中学生自杀也是不懂得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更好、更积极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快地走出逆境。
三、影响初中生逆商水平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素质的欠缺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初中生逆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还要从初中生自身来寻找。初中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发展不平衡。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候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渴望独立,要求尊重,但是社会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判断容易偏颇。情感丰富且起伏较大,既不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遇到事情宁折勿弯,容易走极端。
2.学业压力过大。过多的学业和考试,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以及家长过高的期待,导致初中生压力过大。
3.个性特征的缺陷。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他对逆境的应对方式,乐观、开朗的人,大多能正视逆境;相反悲观、内向的人,在困难面前容易低头。
(二)学校教育的弊端
1.评价机制单一。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目前初中生的升学方式依然是考试,这就使得目前学校教育依然把分数放在首位。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个学校的首要标准,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就成了一个学生的标签,因此容易忽视初中生情感世界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以及挫折应对等方面相对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的初中课程设置依然是以考试学科为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占据课程表的主要位置,音乐、美术等调节身心的课程常置于最差的时间段,心理健康课可有可无,常由其他科老师兼任,甚至直接“异化”成考试课或说教课。有些学校即使有专职心理教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较少而常常被安排兼任生物、劳技、地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粗暴。虽然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素质教育,更新教师理念,丰富教学手段。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有部分教师依然无法很好地转变角色。在教学中遇到青春期的叛逆学生时,有时耐心不够,态度简单粗暴。个别教师甚至把体罚作为保障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恶化了师生关系,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
(三)家庭教育的失当
1.家庭氛围失和。家庭是爱的港湾,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围。问卷调查显示,家庭氛围差的初中生的逆商水平要明显低于家庭和睦的初中生。长期处于争吵和暴力中的初中生在没有合适的解决渠道的情况下容易走极端。
2.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过度保护,有求必应,在生活上竭尽所能地满足,在学习上无限地高要求,这其实容易导致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更易感受到压力,且没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有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依然是传统的动辄打骂或放任自流,这样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初中生的挫折应对方式。
3.经济条件拮据。根据调查显示,有16.28%的来自农村的初中生处于逆商低分段,而城市学生只有10.21%的学生处于逆商低分段,这个数据颠覆了传统的认为农村学生更能承受压力的说法。当今社会迅速发展,越来越来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子女或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或跟随父母颠沛流离。留守农村的初中生强烈的亲情渴望得不到满足,跟随父母到城市的初中生,因为拮据的经济状况使得他们在城市当中也饱受压力,和城市孩子巨大的差距更容易使得他们产生自卑、压抑等不良情绪,性格更为敏感,遇到问题容易错误归因,也容易失去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1.网络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一些事物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依赖网络交友,热衷网络情感,观看色情网站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初中生的意志,阻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长期的单向交流脱离集体活动,更容易导致孤僻和冷漠等心理。
2.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强调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是目前还不足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来推动初中生逆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功利思想、享乐主义以及社会贫富分化带来的心理失衡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