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思考

作者: 南正国

摘 要: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部分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自主能力严重缺失,导致学习效果处于一种初始状态,非常不利于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初中; 自主学习;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18-001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因此,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养成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对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现状、原因和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

一是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成为学习的附庸者。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1.考核近利化。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教师的绩效工资、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教师的聘用也要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

2.教师应试化。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这样的教学,结果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

3.教学公式化。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比如就阅读来说,不少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上,讲完问完之后便让学生做“抄”之类的作业。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

4.手段原始化。在大部分农村中学由于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紧缺,师资水平不高,很难正常使用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是很多农村中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工具,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他们怕读书,怕作业,怕作文。因此,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于利用大脑储存知识,而不善于发挥的思维能力。这样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二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三是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可通过主动汇报交流学习、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大胆发问鼓励创新等方式进行。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

3.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做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