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传承
作者: 张斌摘 要: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愈来愈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将广泛散落于民间的艺术作品加以收集并有选择的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促进青少年更加感性、形象地了解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对原生态歌曲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适当改编,可激发学生生发出更多创新精神。
关键词:摇篮曲; 变奏; 音乐分析;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6(2016)02-019-001
“摇篮曲”作为一种各国常见的音乐作品,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内容层面,成为各民族广泛运用的一种特定音乐体裁。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现过的旋律和风格迥异的‘摇篮曲’多达上百种。”①笔者所在的安庆市素以“千年古城,戏曲之乡”美誉而闻名,作为我国“五大地方剧种”的黄梅戏即诞生于此。因此,广泛挖掘遗存于本地的民间歌曲,特别是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摇篮曲”成为可能。
经多番努力,笔者觅得一首广泛流传于安庆街头巷尾的与“摇篮曲”之主题内容一致的歌曲。该歌曲并无标准名称,歌词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完全以衬字虚词“嗬嘿”为歌词演唱(以下简称A版本):
另一版本以实词为歌词演唱(以下简称B版本):
A、B两种演唱方式虽歌词不同,但旋律完全一致。根据B版本歌词推断,这首歌曲主要是运用于大人哄孩子睡觉的生活场景之中,因此,笔者暂且将其定名为“安庆摇篮曲”,以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同名歌曲。该首作品为一段式结构,徵调式,旋律的发展由于使用了我国民间常用的“鱼咬尾”手法,显得流畅,自然,凸显出一位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爱。
值得关注的是,“安庆摇篮曲”旋律音高的跳度并不大,距离最远的是第七小节中的下行四度音程,正如民族音乐学界将我国民歌按音乐形态特征分为北方和南方色彩区,上述歌曲根据其旋律进行分析可判定为具有典型南方色彩风格的民间歌曲。为了觅得更多关于此首民歌的相关资料,笔者翻阅了大量包括《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安徽卷》这样的文献,均一无所获。如何将这首广泛流传于民间而又未受到学界注意的即将遗失的音乐运用于基础教育教学之中,笔者煞费苦心。实际上,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有丰富坚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向广阔的民间传统文化虚心学习。②因此,笔者将该乐曲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之中,请不同小组的学生来改编乐曲,以期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改编结果如下:
经过分析比对,我们发现第一组改编结果实际是学生将原曲进行了变奏而形成的,虽改变了节拍,但原旋律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辨。第二组的改编使用了民族音乐惯用的加花变奏形式,在旋律各重要节点上辅以装饰性波音,其结果则凸显出更多的南方民歌风格色彩,同时还具有一丝黄梅戏音乐风格特征。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活和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其想象力必然具有独特性。在当下这个强调创新的时代,教师面对学生的独特思维应以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处之,在保护个性思维和想象的前提下,力促他们扎根于广阔的乡土之中,积极向民间及传统文化学习,才能逐步取得更多的创新“灵感”。笔者于此抛砖引玉,望众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江明忄享 .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8
[2]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